矿山工匠 行业先锋┃马钢矿业姑山矿 肖挺
矿山工匠 行业先锋
他们惟精惟一,他们勤思善悟,他们志趣非凡,他们倾情致志,他们“心在一艺,其艺必工;心在一职,其职必举”,将个人梦想与企业命运紧紧相连,在蔚为壮观的中国当代冶金发展史上写下了自我实现的人生华章,成为企业价值创造的标杆,成为行业创新突破的先锋!
从“配角”到“大师”
肖挺,马钢矿业姑山矿提升工段副段长,高级机修钳工技师,安徽省劳动模范,马钢“劳模创新工作室”、马鞍山市“劳模创新工作室”带头人,安徽省技术能手、技能专家。先后获得授权专利5项,发表专业论文5篇,1项创新方法获奖,多项岗位创新创效和先进操作法获奖和命名,创造直接经济效益500多万元。培养青年技师4人,其中一人成为技能专家,享受技能津贴。
一个人的历练和成长,自有轨迹;一个人的成功和荣耀,自有艰辛。
有人说,矿山的“主角”是采矿、选矿,“维修工”只是其中的配角。但肖挺却认为:无论什么岗位,只要肯于钻研、精益求精,都能干出一番事业。
1996年12月,20岁的肖挺,从职高毕业后分配到马钢姑山矿,成为了一名机修钳工。24年来,他用实际行动践行自己的初心梦想,在平凡的岗位上磨砺提升、成长成才,成为高级机修钳工技师、安徽省劳动模范,以他名字命名的劳模创新工作室,每年为矿山创效100万元以上。而他也被马钢干部职工亲切地成为:草根大师。
一、淬火磨砺
只有知道自己想学什么,才能知道从哪里开始。
“选择了矿山,就选择了艰苦,不要怕吃苦。”入职前一夜,同样是矿山钳工的父亲,这样叮嘱肖挺。
刚走上工作岗位的肖挺,没有让父亲失望。凭借肯吃苦、能受累的一身干劲,他很快就能独当一面,赢得了同事们的称赞。然而,随着矿石设备日益大型化、现代化,肖挺和同事们却在新设备的故障排查中却接连碰壁。这时的他意识到:“干好工作光有满满的热情是不够的,必须拥有扎实的专业技能作支撑,否则很难把工作做好做精。”
肖挺开始恶补专业知识,工余时间捧书研读、挑灯夜战记录心得体会、双休日蹬着单车在书店寻找心仪的专业书籍,他抓住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如今,肖挺家中的书柜中,满满当当全是他自费购买、已经被翻出毛边的《机械设计》《机械制造》《液压与传动》《电工学》《电子学》等专业书籍。为了系统提高自己的基础知识和专业能力,他还参加成人自学考试,拿到了“机电一体化”专业的大专文凭。
“越是学,越感到自己的不足,就越想学。”2008年7月,肖挺考入马钢技师学院,参加了为期两年的机械工程专业学习。“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相结合,才能真正提升自己。”于是,他白天工作,晚上到离家30多公里外的市区上课,双休日还扎在校办工厂苦练操作技能。
“要想练好钳工基本功,没有什么捷径,只有练习、练习、再练习!”肖挺耐心投入划线、锯割、锉削、套丝等技能的训练,双手时常被磨起水泡,一碰便钻心地痛。但想到自己的“钳工大师”梦想,想到父亲的叮嘱,他咬紧牙关、挑破水泡,继续坚持、继续练。慢慢的手上磨出了厚厚的老茧,他也练就了扎实的钳工操作技能,从一个初级钳工逐步成长为钳工高级技师。
机遇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2010年7月,经层层选拔,他顺利入围马鞍山市第三届“华菱杯”青年职业技能大赛——机修钳工比赛。从理论测试、CAD制图、制作工艺编写,到实践操作,肖挺从300多名选手中脱颖而出、跻身前三,获得代表马鞍山市参加“安徽省第七届青年职业技能赛”资格。又是一路过关斩将,最终他和马钢的另外两位钳工凭借高超的技能,一举囊括了全省机修钳工冠、亚、季军。在随后代表安徽省出战第六届“振兴杯”全国青年职业技能大赛时,他们又夺取得了团体第六名,助力安徽省获得“优胜杯”。
赛场就像没有硝烟的战场,既考验人更锻炼人。一番历练,载誉而归的肖挺,并未有太多的欣喜,比赛中暴露的短板、发现的不足,让他学习的动力更强、方向更明。而他也为矿山职工树立了学习的榜样,成为大家努力追赶的标杆。
二、崭露锋芒
时间之轮匆匆运转,发展履带滚滚向前。
2010年,随着服役年限的增长,姑山露天采场进入闭坑的倒计时,采场的运输通道也变得九曲十八弯,坡度大、路况差。同时,矿用车辆的各项性能也逐渐下降。如何通过技术改造恢复其性能,满足生产对设备的需求,完成百万吨的采剥运输量,成为肖挺的攻坚目标。
彼时,肖挺已成为运矿车大修组组长。为了提升设备的运行效率,降本增效,他积极发挥自己的技术优势,团结带领小组职工展开技术攻关。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持续3年多的修配改,14辆大型运矿车的车况性能得到较大幅度提升,解决了运矿车在姑山露天采场道路上爬坡性能差、满载时后桥稳定性能差、自卸液压故障多、方向机械故障率高、车辆下长坡连续刹车气压不足等一系列问题,使该类型运车矿整车性能更加适合露天采场运输道路环境。后期的跟踪数据显示,矿用车修配改质量合格率达到100%,整体性能提高30%以上。
2013年,随着姑山露天采场采矿空间进一步缩小,为应收尽收边残矿,露天采场陆续采用了小巧、机动性强的柴油反铲开展采矿挖掘工作,电铲逐步退出了历史舞台。为适应新的设备检修保障需要,已成为创新工作室负责人的肖挺创新检修保障模式,成立了“反铲抢修小组”,提供“保姆”式检修保障服务。
“不管什么时间,只要有任务,一定随喊随到!”为了这样的承诺,无论寒暑雨雪,无论深夜假日,只要一接到求援电话,肖挺总会在最短的时间内赶到现场、排除故障,保证设备正常运转。这一年,他还带领工友们先后完成了3台矿用车的大修改造任务,90台次的发动机、变扭器、差速器总成的修复,并完成技术革新项目4项,节约成本120多万元。
三、利剑出鞘
清晨7点40分,当满载矿工的通勤大客车穿过繁华市区,到达姑山铁矿厂区时,肖挺已经在姑山露转井工程建设现场忙碌了一个多小时。为了确保工程建设能早日完成,每天提前到岗已早已是他的工作常态。
近年来,姑山矿在绿色发展、智慧制造的新征程上加速奔跑,肖挺身上的担子更重了。
2018年,马钢矿业重点工程项目——姑山露转井工程全面启动。作为“劳模创新工作室”负责人,肖挺被公司领导“点将”,成为新矿山建设的开拓者。以往,他主要从事露天采场电铲、运矿车等大型工矿设备的维修;如今,他却要负责新矿山井下机电设备的选型、采购及现场安装管理。面对截然不同的工作,他毅然接受了这项全新的挑战。
“要确保新矿山发展有高起点,必须考虑一定的前瞻性,采购符合新矿山未来发展需求的先进机型。”在新设备选型采购过程中,肖挺和同事们通过邀请厂家来现场开展技术交流,到设备使用矿山实地考察等方式,多方对比各个厂家同类设备的优缺点,不断优化采购设计方案。特别是在采购提升机、浓密机、闸控系统等大型设备时,为了完善上万字的招标技术要求,他和同事们仔细斟酌每一条技术参数,以免出现参数疏漏而使采购的设备出现缺陷。两年多来,他和同事们通过公开公平公正招标、询问比价等方式,累计采购设备50多类、158台,工程材料57种、5000吨,经办合同总金额达8千多万。既采购到了性能先进的设备,又有效降低公司的投资成本,较预算节约500余万元。
露天坑尾矿输送工程是姑山露天采场生产复垦治理的重点工程,也是姑山矿推动绿色生态发展的重点工程项目之一。该项目是把白象山选厂和龙山选厂产生的尾矿通用三级接力泵站的方式输送至姑山铁矿充填站,然后经16米深锥浓密机浓密后,形成一定浓度的骨料,再由浓密机底流泵将骨料泵送至搅拌槽内,和微粉秤输送一定比例的胶结剂搅拌混合均匀后,再通过渣浆泵、充填管道充填到露天坑底和挂帮矿采矿空区。项目建成后,既能实现尾矿的综合利用,又能有效减轻尾矿库的压力。不出意料,肖挺再次领命出征。
在露天坑尾矿输送工程建设中,肖挺紧盯绵延7公里长的尾矿铸石管道敷设现场,确保设备装配质量。施工中,难度最大的工作是管道等备品备件的进场。由于受道路、场地空间限制,需要事先实地考察施工现场,清除路障,以确保16米长的货车能通过弯道,顺利抵达现场。同时,需设计好卸货流程,组织好人员吊车等。厂家大货车一般都是夜里运输,凌晨三、四点到达施工现场,为当好向导,他的手机24小时开机,随时保持与送货师傅的联系,保证了人员和设备的施工安全。
今年4月7日,此项投资四千余万元的工程终于完成建设,迎来了选厂输送来的尾矿,开始重载试车。为保证一次性调试成功,肖挺和厂家、项目部负责自动化的同志连续5天吃住在现场,不分昼夜轮番上岗,时刻关注8台新设备的运行状况,不断根据来料手动调整设备运行参数,确保重载试车一次性成功。
四、剑气如虹
一个人前进一百步,不如一百个人前进一步。
矿山高质量发展,需要更多的高技能人才支撑。2019年5月10日,马钢选矿工匠基地在姑山矿龙山脚下落成投用,姑山矿从此有了人才“孵化器”,肖挺也有了更大的用武之地。为充分利用好这一平台,反哺矿山的培育,肖挺下决心,一定要带出更多的青年技能人才。
在马钢选矿工匠基地揭牌之日,肖挺迎来了自己的第一批钳工学员。当学员们走进宽敞明亮、设施工具一应俱全的实训室时,肖挺从他们的脸上看到了兴奋与渴望,也看到了自己的义务和责任。
高技能人才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练就高超技艺,也非一朝一夕之功。“基础不牢,地动山摇。”肖挺汲取传统工匠师徒传承的长处,摒弃轻视基本功、急功近利追求快餐式的做法。从制图、工艺、材料、热处理、制造、金属加工等基础知识讲起,不厌其烦地教学员正确使用千分尺、百分表、万能角度尺、量块、正玄规等工量器具,耐心演示划线、锯、锉、钻、铰、刮削、矫正、工具制作、装配等28项操作技能。在培训中,为了让每位学员扎实掌握每一锯、每一锉、每一钻的动作要领,他从手法、节奏、力度、速度等方面手把手地教导,严格训练学员控制尺寸误差,要求做到正负0.02毫米以内。
在培训期间,有一位学员的训练工件在工艺方面没掌握好,致使工件没有顺利完成,之后的几天,肖挺每天下班后就在实训室里耐心地帮他梳理工艺步骤,手把手教他练习操作手法,直至深夜。最终,这位学员在他的细心教导下掌握了操作工艺。
“0.02毫米,相当于头发丝直径的三分之一。没想到我真的能做到!”经过3个月的技能训练,第一期的学员们看着自己亲手制作的工件,纷纷发出不可思议的惊叹。
近两年来,肖挺依托马钢选矿工匠基地,充分发挥自身技术优势,为公司培养出了多名技术骨干,加速了青年职工的成长,增强了矿山的整体技术力量。去年,在第十六届“振兴杯”安徽省青年技能竞赛选拔中,他带的2名学员代表马鞍山市参赛,获得全省前十的佳绩。今年,他培养的学员中,有4人顺利通过公司选拔,即将参加中国宝武第二届技能大赛。
“无论干什么,都要做到极致。”这是肖挺经常勉励学员的话,也他自己一直践行的信条。正是有一个个像肖挺这样,扎根矿山,甘当“配角”,致力成长为“草根大师”的技术工人,姑山矿这座百年矿山才能一直拥有蓬勃的生命力,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蹄疾步稳、奋力奔跑。
工匠结语:
肖挺,24年坚守矿山一线,从一名普通的机修钳工成长为矿山家喻户晓的“草根大师”。
从专业技能的勤学苦练,到省、行业、全国技能大赛的一鸣惊人;从推动个人能力的日益渐进,到帮助全矿机修钳工团队实力的整体提升。肖挺敬业、勤业、精业,不断引领、带动、培育高技能人才,为姑山矿高质量发展注入源头活水。
从实施运矿车的修配改,到建立“保姆式”抢修服务模式;从新矿山先进设备的前瞻选型、精益采购,到重点工程的优化设计、建成投产。肖挺始终致力推动姑山矿生产稳顺、效益提升,在绿色、智慧矿山建设中彰显出勇于担当、善于作为、甘于奉献的新时代劳模本色。(文/张红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