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企业动态

大石河铁矿应对行业新常态 推进选矿精益管理

 

大石河铁矿应对行业新常态 推进选矿精益管理

今年以来,国际矿石价格持续走低,生产成本压力增大,生存空间受到挤压成为国内矿山企业所面临的“新常态”。受此影响,大石河铁矿2015 年度精矿粉产量大幅压减至95万吨,生产成本异常紧张。面对这种形势,该矿坚持以经济效益为中心,“少花一分钱,多挣一分钱”,围绕选矿年度重点工作,努力创新求变,不断提高选矿生产效益,推进精益管理。

推进选矿精益管理,既是大石河铁矿保矿业公司整体大局的需要,也是当前形势下确保生存发展的根本所在。因此,今年以来,该矿立足于选矿生产流程实际,打破思维定式,在思想观念上创新求变,提出了“六最”的经典选矿目标,即:“打造经济效益最好、技术指标最优、劳产率最高、两化融合最佳、管理链条最长、管理距离最短”的选矿生产流程。这个新目标,既是对选矿精益管理新的理解和诠释,更是一个具有五十多年历史的老厂矿在困难面前的责任和担当。

优化模式,争创最大经济效益。为提高选矿生产经济效益,在对2015年生产形势进行预判的情况下,该矿从2014 11 月份开始组织摸索选矿最佳运行方式,并逐渐形成了“转满谷期,优化平期,极限躲峰”工作思路。进入2015 年以来,针对全年95万吨精矿粉任务的实际,在公司相关处室的指导下,形成了4 套方案,在对经济效益进行反复对比测算的基础上,最终经矿业公司批准,确定了纯夜班生产模式。纯夜班生产模式可以最大限度利用谷期生产用电价格低的优势,实现更大的生产效益。

源头控制,有效延长管理链条。合理配矿,准确预测入选矿石原品、可选性、尾品等性质参数是稳定选矿生产、推进精益管理的首要任务。大石河入选矿石以马矿和杏山地采矿石为主。由于受行政组织区划限制,以往对马兰庄、杏山两矿入选矿石性质掌握仅局限于“口头了解,取样抽测”,准确性较差,指导性不强。为扭转这种局面,该矿生产、技术专业深入马兰庄矿、杏山铁矿,延长管理链条,了解掌握每一进路、每一筒仓、每一列火车的矿石性质,提高入选矿石质量预测准确度,实现矿石性质物流追踪定位,同时将马兰庄矿矿石布矿方式由均撒式改为切块式,并结合上班交班生产质量完成情况和原矿仓结存矿石性质,确定高频筛振幅、甩尾隔板等主要工艺控制参数,提前做好生产准备,为技术指标稳定、效率指标提升奠定基础。

系统引领,优化各项技术指标。各项技术经济指标是衡量评价选矿生产流程的标准。为提升、稳定各项选矿技术指标,选取工艺流程、设备型号相同的水厂铁矿老厂作为对标对象,强化工序治理、设备整改等各项工作,不断提升选矿技术经济指标。技术专业针对不同供矿情况,制定岗位操作模板,规范、固化岗位技术操作,并按照标准流程评价机制,强化工艺工序治理,开展高频筛筛分效率等工序考察,为选矿生产提供技术支持。设备专业加强设备使管修管理,安排管理以上人员与车间点检员轮流值夜班,检查设备运转情况。利用白班停机时间,对设备隐患进行集中处理,降低计划转车时间内的故障停机时间。尤其是在三月份,通过落实相关措施,全月球磨系统设备达到了零故障,为优化提升选矿技术指标、保证生产计划完成创造了有利条件。经统计,一季度共组织工序治理、设备整改等各类计划155 项次,有效地改善了现场状况,保证了指标提升和生产稳定。

推进“两化”,完善管控手段。信息化与自动化融合是选矿生产发展的趋势,也是提升选矿精益管理的重要举措。为此,将数学模型、信息化平台等手段与选矿生产相结合,完善推进选矿精益管理的方法手段。相关专业积极开展数模课题研究,归纳总结出“粒度每变化1%,影响台时0.5吨;原矿品位每变化1%,影响台时1.5吨”的结论,根据溢流原品、矿石可选性等预测每日粒度控制标准,进而确定台时计划指标,同时重新核定二次胶泵电流上下限,完善技术平台,加强现场监控。此外,通过组织斜皮带电子称标定和动态管控,完善球磨监控系统台时上传程序,确保台时数据真实,为强化选矿数理分析,推进选矿精益管理提供了准确依据。

带班组织,缩短管理距离。“一分看布置,九分看落实”。只有缩短管理距离,深入到生产现场,才能发现各项问题,保证措施原原本本落实。自228日起,由主管副矿长牵头,组织生产科、技术科、选矿车间的技术人员、科级干部共计8人参加选矿倒班生产,带班进行生产组织,并就其中存在问题每天组织分析、研讨交流。通过此项举措,各专业集中发现当前选矿生产流程中存在的台时系列差、小时差和班组差等问题,逐渐形成了“以流程量平稳为核心,均匀控制台时,减少调整次数”的思路,集中制定相关措施,推动各项影响选矿精益生产的问题集中解决。

一季度以来,大石河铁矿球磨机台时效率完成74.2/小时,比2014年提高了9.91/小时;精矿粉电单耗完成64.39千瓦时/吨,比2014年下降21.73千瓦时/吨,创出了较好水平。(王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