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山工匠 行业先锋┃首钢矿业公司机械厂 秦涛
矿山工匠 行业先锋
他们惟精惟一,他们勤思善悟,他们志趣非凡,他们倾情致志,他们“心在一艺,其艺必工;心在一职,其职必举”,将个人梦想与企业命运紧紧相连,在蔚为壮观的中国当代冶金发展史上写下了自我实现的人生华章,成为企业价值创造的标杆,成为行业创新突破的先锋!
“金牌车工”秦涛
秦涛,男,汉族,49岁,中共党员,大专学历,数控车工高级技师,现为首钢集团有限公司矿山机械制造厂车工。曾获得全国钢铁行业劳动模范、全国技术能手、全国冶金建设行业高级技能专家、北京市劳动模范、北京市有突出贡献高技能人才等荣誉称号。秦涛创新工作室被命名为“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该同志参加工作26年来一直坚守在机加工一线,勤学苦练、技能精湛。他潜心钻研,先后总结最佳操作法80余项,改进工艺200多项次,发表论文20余篇,他发明的活套轮加工工艺大幅提升了加工效率,并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他带领团队完成皮带轮通用程序的开发,制作德国进口破碎机轴承,进行运输部自翻车轴承改造,在一系列加工难度大、加工精度高的大型备件的加工与修复项目中,秦涛带领团队成员一路披荆斩棘,收获硕果累累。
“钻”出来的技能大师
学习技术没有捷径,勤学苦练才得进步。1993年3月,内燃机械专业技校毕业的秦涛,已经在家乡的学校做了三年的“孩子王”,他带着对未来的美好憧憬,抱着干出一番事业的决心,从东北来到首钢矿山机械厂当了一名车工。从教书育人的老师变为一无所知的“徒弟”,再到受人尊敬的大师,秦涛用26年“钻”进矿机一线,为“工匠精神”填写了生动注脚。
入行容易优秀难
刚入厂时,在师傅的指导下,秦涛很快便掌握了C620车床的基本操作技术,真正走上独立操作的车工岗位。
1996年,秦涛负责1.6米立式车床加工,初次看到立车,遇到的难题是加工里孔时的“调稍”。秦涛说:“记得当时加工主动轮的里孔,马上没有多少加工余量了,稍还没调好,到下班点了。师傅们叫我回家,把剩下的任务交给倒班的师傅就行了。可我就是不甘心,留下来继续研究立车结构,后来终于弄明白了,原来是根据现在里孔的长度和大小头的直径差,计算出立车滑枕存在的角度,直接反向搬出这个角度就可以了。从此,再调稍,我一次就能够调好了。”
凭着这股钻劲,秦涛逐渐成了一名技术熟练、善想点子的好车工。他研制工装卡具,解决了用1.6米立车进行钻孔的难题;采用工件装卡找正的办法,保证了内孔加工的精度;研制设计自动定心胎具,显著提高了加工效率。2001年矿业公司举办车工技术比赛,秦涛获“技术能手”称号;2003年秦涛参加首钢技术比赛,获车工第三名。
“偷”学数控技术解难题
2001年,机械厂金工车间引进了两台数控车床,早就听说数控车床自动加工,又快又好,秦涛心里直痒痒,一股无形的力量,把他牢牢地吸引了过去。为了能向安装调试厂家技术人员学习“偷师学艺”,秦涛和工友商量调换了班次,改上夜班,白天就盯在现场看厂家技术人员调试安装。开始人家以为秦涛是车间派来打下手的,后来才知道他是主动跟着学数控的,十分敬佩。半个月后,他初步掌握了数控立式车床的操作,随后又学会了卧式数控车床的操作。
学必有所用,秦涛发现镗床上加工中心油孔的轴类零件费时费力,有时甚至出现钻头折断现象,取不出折断的钻头工件就会报废。秦涛想,如果改成用数控车床加工,既省时省力又不会造成钻头折断。可是如何进行程序的编制呢?他查遍了各类书籍,都没有介绍这种程序的编程。经过反复琢磨,一天,秦涛突然想到用数控车床上一个车削单一循环的指令G90。如果使用这一指令,把进给速度放大,不就可以实现大进给退出、快速返回进行下一次钻孔吗?终于,用数控车床钻孔的程序编制出来并且获得了成功。
利用数控车床技术,日常生产中,秦涛完成德国进口破碎机轴承、运输部自翻车轴承改造等高精度、高难度项目。股份公司CCPP发电转子叶片风机叶轮属于重要备件,在其拆除修复项目中,秦涛到达现场后立即组织技术、装配、质检等人员召开现场专题会议,研讨修复组装方案,由于工件价值高,用户要求加工过程中不得对工件本体造成伤害,一旦失误将会给用户造成重大损失。经过对工件进行反复分析,在此基础上确定加工方案,并制作专用工装对叶片进行安全拆卸,为避免伤害本体,任何一个步骤的加工都时刻保持聚精会神,注意力片刻不敢离开工件,正是在他的指导下,加工过程中对工件无微不至的“呵护”,使得加工任务圆满完成,解决了以往必须返回日本三菱公司修复的难题,一举打破国外技术垄断,减少修复周期75天,节省费用近200万元。
第一名,也有遗憾
2007年,首钢工会推荐秦涛参加北京市第二届数控大赛,他不负重望,获得了第一名,虽然名次不错,但他非常不满意,原因在于比赛时的一个加工部位,非圆曲线形状没有做出来,这件事让他十分懊恼,也增强了他深入学习宏程序的劲头。
当年8月,秦涛参加了北京市第二届职工技能大赛。比赛在北京工业技术学院举行,这是一场高手对决、代表北京市数控车床操作顶级水平的比赛,所要加工的部件多是外形奇特、几何要素复杂、材质刚性程度不一、加工难度超乎寻常。经过六、七个小时的紧张角逐,秦涛获得了本届大赛的冠军。
比赛结束后,秦涛住在招待所,一夜没睡安稳。在兴奋的同时,还掺杂着些许遗憾,因为有一道题做错了。第二天一早,秦涛就出发赶往前一天的比赛地点。工业技师学院领导非常尊重秦涛的好学精神,专门派了一个学生陪着秦涛到前一天用的那台车床前,打开设备查找错误原因。最终确定了问题在于编程中的两个符号写错了。修改完程序,装上工件走了一遍,这次对了。秦涛舒了一口气,心里无比的踏实。
请缨回一线做“师父”
2016年,矿业公司实施转型提效,机械厂机加工分厂面临着结构性减员,青工群体成了生产主力,但青工们工作经验少、技术水平低,如何缩小新老人员间的“技术代差”,一时间成为分厂亟待解决的难题,早已是分厂职能组技术人员的秦涛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他主动请缨选择转岗,从职能组到生产一线亲自指导青工们学技术。从机床操作面板使用到刀叉开关再到机床部位检查,秦涛对转岗青工一一耐心讲解着,他知道只有把好经验、好做法,教给更多的人,才能为企业发展做出更多的贡献。三年来,秦涛先后组织培训80多场次,参与人员达到300人次。工作室成员力争影响一批、带动一批、产生合力,形成氛围,先后有四十余名轻工成长为技术骨干,为企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奠定人才基础。
2018年,秦涛负责的创新工作室被命名为“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作为技术难题的攻关站,秦涛履行站长的职责;作为人才培养的练兵场,秦涛发号教官的指令;作为创新成果的孵化器,秦涛提供持续的热量。在不断蓄能中,青年员工们如雨后春笋般迅速成长。每次有职工参加技能竞赛,他都认真对选手们进行集训,有时还自费购置设备。他深入浅出地地指导、理论联系实际的传授 ,只为了尽自己所能倾囊相授,帮助更多的年轻人成长成才,为企业的发展贡献力量。他的徒弟张伟,多次参加机械厂和公司车工比赛,荣获技术能手称号。工作室成员张宇峰和于海涛,于2020年9月参加第三届唐山工匠职业技能大赛,经过刻苦训练、沉着应战,凭借扎实的专业技能分别在车工组比赛中获得第二名、第十名的成绩,这都离不开秦涛的指导与帮助。秦涛从来没有放弃过与难题“过招儿”,和自己“较劲”的过程,他在信念的原点默默坚守,也在工匠之路上大步前行。
获评首届“首钢工匠”
入厂26年来,秦涛同志凭借心无旁骛钻技术的执着,苦练本领勤思考的勤奋,大胆创新增效益的贡献,以及要把手艺倾囊尽的奉献,在每一次精益求精的加工中,在每一次全神贯注的思考中,在每一次创新创效的尝试中,在每一次孜孜不倦的教诲中,彰显了他无悔的初心,展示着他非凡的匠心。有志者,事竟成。2019年,秦涛同志被评为首届首钢工匠,这是对他26年来不离不弃的坚持,提升技艺的专注,传承创新的毅力的最好诠释。对秦涛来说,一切成绩,都是对过去的肯定,在今后的工作中,他将继续发扬、加倍努力,为首钢发展多作贡献!
工匠结语:
从教师生涯到“金牌车工”,从“门外汉”到成绩斐然,从奋斗的酸楚到硕果的甜美,秦涛师傅的世界让我们为之惊叹,但更多的是对敬业、精业、勤业、授业的工匠精神的感悟。弘扬工匠精神,矿业公司机械厂的青年员工有幸站在“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这一平台上,要大胆想、勇实践,传承“做专、做精、做细、做实”的优良作风,把品质作为追求,把产品做到极致。让越来越多的“小秦涛”活跃在各个岗位,使我们手中“技能大师”的名片越来越多。(文/李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