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洺河铁矿试行维修工效体制改革初显成效
北洺河铁矿试行维修工效体制改革初显成效
北洺河铁矿稳步推进管理提升,以维修车间工效体制改革为试点,围绕顶层核心进行设计,积极探索体制改革的对策和措施,深入基层调研分析,增进沟通和互信,抓实维修人员体制改革的基础,对标吸取改革实践经验,挖潜力、练内功,逐步形成一套逻辑严密、条理清晰、操作性强的工效量化考核体制。经过改革模拟试运行,同改革前上月相比,设备预知点检、定保维修提前5天完成了计划任务,故障停机率降低了0.23%,设备完好率提高了1.25%,修旧利废单项增效10.28万元。
完成了工效体制改革的总体布局
一是该矿成立以矿长为组长的管理提升领导小组,分成6个专门工作组,调研分析维修车间专业和操作类人员激励不足,维修人员新老梯队衔接不上、人才培养效果不明显的深层次问题;二是依据矿预算办法和维修车间改革方案,紧扣核心目标,循序渐进稳步推进落实,打破现有的用人、分配、人才培养等管理制度,采用段队集体承包责任制,制定生产、安全、设备、成本、工序服务、专项工程等相结合的指标体系;三是积极推进组织管理、维养流程、工效考核等关键环节的优化组合,挂钩承包工资总额的95%进行考核,保证体制改革的质量和效率。
健全工效体制转化的管理制度
一是该矿完善选拔聘用、人才培养、薪酬激励、服务质量工效管理制度,按照工种岗位、维修质量等评定标准,核定劳动态度、操作技能、技术等级、组织能力等方面的评价比例规则,形成“矿、车间、队段”三级管理网络;二是制定维修台车队、铲修队、辅助队人员技能比武、理论考试、民主测试的考评规范,对技工进行科学评估分级排队,人员双向自由组合;三是制定岗位等级聘任的程序和要求,对考核成绩进行加权平均,形成以业绩评价、服务责任、优胜劣汰为取向的专项维修管理系统,逐步推进体制改革的深化和完善。
构建工效体制管理的动态模式
一是该矿按照矿公推直选办法选举段队长,同维修车间主任签订聘约,明确任务和职责范围,挂钩改革方案系统指标进行考核,提升段队长的管理自主权;二是承包队人员依据类别档次依次选聘定编定岗,未被相应级别聘任的人员参加下一等级选聘,车间和段队长负责各等级技工的选聘录用;三是工资划分比例,固定工资按照岗位、工龄和维修工龄工资进行细化,工资总额占比52.5%,效益工资按照工时和工序细化,工资总额占比47.5%,划定等级系数拉开工资分配梯度;四是按照检修项目类别及任务内容制定工时标准,采用任务单的形式下达维修任务,经过车间内部和生产单位共同验收,核定完成维修项目的绩效工时,日结日清,有效促进个人绩效和整体工效的提升。
设置工效体制运行的保障机制
一是该矿制定维修车间备用设备管理办法,增设设备、安全、调度等部门的考核监督职能,重点解决运行管理过程出现的矛盾和问题;二是按照改革方案实施规定和要求,收集梳理维修人员的日常绩效,分析累计每年完成工时、理论和实践考试、民主评议等综合成绩,作为维修人员晋升、淘汰的评判依据;三是维修承包队每年按照改革方案进行重新组合,每个承包队依据岗位定编进行人员选聘,以技能等级优先选聘高级别维修人员,未被聘任的人员作为淘汰对象,形成了灵活高效的良性循环格局。
实现工效体制整体的预期效果
一是该矿完善了维修组织机构,明确了层级任务,优化了《维修车间工效体制改革方案》,制定了新的具体操作办法,减少了分配调整,调动了维修人员主动完成任务的积极性。二是促进了相关单位的协调沟通,客观评判各方面的工效评级标准,减小等级评价的误差,发挥了工效改革的导向和激励作用;三是增强了段队长的责任意识和管控能力,设备运转情况及时得到反馈,提升了维修队伍机、电系统技能人才的综合素质,有效推进了全矿管理提升的不断深化升级。(李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