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企业动态

矿山工匠 行业先锋┃马钢矿业公司 王本治

 

 

 

矿山工匠 行业先锋

 

他们惟精惟一,他们勤思善悟,他们志趣非凡,他们倾情致志,他们“心在一艺,其艺必工;心在一职,其职必举”,将个人梦想与企业命运紧紧相连,在蔚为壮观的中国当代冶金发展史上写下了自我实现的人生华章,成为企业价值创造的标杆,成为行业创新突破的先锋!

王本治

三十四年的匠心传承

2017年9月5日,对王本治来说终身难忘。那一天,马钢大礼堂四周被彩旗和鲜花点缀,礼堂内座无虚席,气氛热烈。王本治被马钢集团公司授予“马钢首席技师”称号,一位蓝领实现了他的最初梦想。那一刻,光环笼罩在王本治身上;那一刻,如雷的掌声为他响起。

看着场下黑压压的人群,聚光灯下的王本治情不自禁,他的双眼噙满感激的泪水……

工作照2

从“草根”到“大拿”

有人说:造就工匠之路有三大途径:一是守,即以理想为基,久久为功而不变初衷;二是破,即以思想为基,在不断突破中自我超越;三是离,即以创新为基,在超越自我中探索新发现。而作为一名从“草根”成长起来的技能人才的杰出代表,王本治不仅经历了这三种途径,他对匠心更有一种独到的理解和更深的体验。

时光追溯到1986年元月。年仅17岁的王本治仅读了2个月的高中,作为家里的长子就顶职进了工厂,当了一名工人。王本治被分到了凹选车间电工班,带他的第一个师傅叫雷斌。雷师傅是个极其严厉而又严谨细致的人,在技术上有 “两把刷子”,是全车间公认的技术行家。他每天背起电工“五大件”,跟在师傅后面下现场。师傅除了现场教,晚上还会出一道“家庭作业”题,让他带回去做,第二天必须现场回答。农村出来的娃,父亲去世的早,从小就懂事的他,很快就学会了电工理论的基本知识和一般的故障排除方法。

师傅知道徒弟家庭条件不好,倾尽所能地帮助他。车间发下来的带徒费,师傅从来没有自己收下,而是每次用红包包起,再亲自送到王本治的家里。那年下着大雪,王本治带着弟弟妹妹在家里吃晚饭,师傅披着一身雪花进来,他不吃饭,也不喝水,放下一布袋面粉和手里的红包就走。望着师傅离去的背影,王本治的眼泪扑簌簌地往下掉。

时隔多少年,多少年他一直不忘这份师徒情谊,从骨子里不忘。在同批进厂的年轻学徒工中,王本治已经崭露头角、出类拔萃了。但他不满足现状,自费购买很多书籍反复阅读和琢磨。凹选车间是华东地区最大的选厂,有十个系列的球磨机,电气设备数以千计。他没事就跑到设备检修和安装调试现场,跟在调试人员后面问这问那,现场的师傅们也对这位青涩的小伙子青睐有加,都愿意教他。2年下来,王本治已经是一位能独当一面的熟练电工了。

机会从来就是留给有准备的人。1994年,马钢在全公司范围内开展青工技能大赛。当时的王本治还是中级工,没资格参赛。但车间工会主席看到这个小伙子爱学、肯钻,又是车间骨干,便托关系找了上级工会给报了名。王本治十分珍惜来之不易的机会,他暗暗憋着劲,一定要考出好成绩,不负大家对他的苦心和期望。大赛前夕,马钢在动力厂举办青工技能培训班,矿山距市区三十多里路程,王本治骑着他的二手自行车,总是第一个赶到教室。

这个机会对他来说太重要了。犹如一个新的天地,王本治如饥似渴地汲取新的阳光和水分。为了听得更仔细点儿,他从别人那儿借了一台录音机,把老师讲课的内容录下来,回来反复听,再反复琢磨,直到想通弄懂为止。年轻的王本治果然不出所望,一举夺得当年马钢青工技能比赛的第四名,这在南山矿已是最好成绩。他也被评为“马钢青年技术标兵”,直接晋升为高级工。

初出茅庐,便摘取了丰硕果实。他没有沾沾自喜,也没有骄傲自满。电气自动化是他瞄准的另一个目标,从入厂起初背起的传统“五大件”,到电气设备自动化操作,这是一个大的跨度,也是一个新的起点。为此,他先到安徽省职工电机中专微机学校学习,取得了中专毕业证;而后参加了现代制造领域《变频器维护及西门子PLC编程》技术培训。并在1996年8月南山矿十大工种技术比武“维修电工”比赛中获得第一名,这在当时引起了不小的轰动。那年,他被车间选为碎矿工段电工班班长。

为了尽早实现原矿处理能力由500万吨向750万吨的产能升级,2005年9月,南山矿花大力气对选矿车间中碎系统进行改造。车间让他负责主体设备H8800破碎机的电气部分的安装及调试。这台设备是花费数千万从瑞典进口,也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破碎设备之一。电气部分采用倍福PLC和触摸屏自动控制,安装过程相当复杂,精确度要求非常高。这台设备的引进,在南山矿历史上尚属首次,安装图纸又全部是英文,王本治白天带领人员配管放线,安装桥架,晚上拖着疲惫的身体,用一本英汉大字典,对照着图纸资料一点点地啃,把整整一套英文资料全部吃透,光是笔记就记下了厚厚的两大本。就这样连续奋战了一个多月,系统终于一次性试车成功。

工作照5

从态度到精神

如果说扎根矿山是奋斗者的一种职业情怀,那么工匠精神则是他们精益求精的一种态度。

2013年4月,安徽省“861”重点工程南山矿和尚桥选矿厂进入设备安装与调试阶段。这是一个集智能化、自动化和信息化为一体的现代化选厂,主体设备均为国外引进,系统自动化程度极高。王本治作为公司电气自动化领军人物,他被借调到和尚桥选矿厂设备保障部,直接全程参与电气设备的安装与调试。为尽早熟悉产线电气设备工艺,他特地买了一部照相机,白天上班把设备外观、型号、控制线路拍下来,晚上回家后,看着照片,对照电气线路 ,再对每一个电器元件、每一个线号,认真进行梳理汇总,仔细查找解决电气元件之间衔接存在的问题。那段时期,他拍了上千张图片,看过的电气图纸摞起来有几千张。

2015年12月1日,和选中前移到粗破碎运行20多天后,新增自动化冗余PLC分站突然出现丢站,导致粗中碎设备频繁跳停,生产被迫中断。由于粗中碎系统未设计电气联锁,手动无法生产,选厂面临着全线停产的风险。大家第一时间反应的是:有困难,找本治。王本治带领电工班人员立即对粗中碎系统增设电气联锁,第一时间恢复供矿,然后和测控技术人员全力排查自动化丢站故障。6天他吃住在现场,平均每天只睡3~4个小时。至12月7日,他提出将自动化系统原光纤改为DP网络通讯的合理化建议实施后,真正实现了产线设备不停机操作,为和尚桥选矿厂连续生产提供了有力的电气保障。

2016年11月,和尚桥选矿厂自动化系统服务器、工程师站、各操作员站频繁发生死机故障,致使生产陷入极大的被动。他带领技术人员对两台服务器、工程师和操作员站的电脑反复比对,发现是系统指令紊乱。他重新安装了PCS7西门子自动化软件,经过5天5夜的奋战,排查了100多个开关、传感器和100多根线缆,终于消除了故障,恢复了正常生产。

作为马钢矿业板块电气自动化的带头人,王本治肩负的任务十分繁重。他不仅要解决南山矿三个选厂的电气疑难故障,还要兼顾其他几个矿山电气设备的运行保障。不久前,马钢张庄矿高压对辊机发生软故障。此台设备是德国整机进口高端设备,整个系统复杂,各子系统相互关联。该矿想尽一切办法甚至是外请了专家也无事于补。矿业集团的领导指名要求王本治帮助排查张庄矿设备故障。他通过视屏连线的方式远程指导排查要点,经过一系列“神操作”,问题得到迎刃而解。

在马钢融入宝武的大背景下,按照“四个一律”的总要求,要实现产线智能化、生产自动化、岗位无人化,这就需要和尚桥选矿厂在现有的基础上再进行智能化改造,而和选厂又是资源集团选定的智能化产线的试点单位。王本治责无旁贷,唯有砥砺前行。

和选厂的清环水泵房智能化改造项目是践行宝武“四个一律”的开篇之作。由王本治领衔的4人团队,从现场勘查、制定初步改造方案,到设计电气图、编写程序,再到PLC自动控制柜的装配、现场控制、信号电缆敷设安装及调试、修改,一台PLC控制柜接头多达2000多个,用线1000多米;还有5台补水阀、5台排气阀的控制柜,铺设电缆近8000米,等等这些全由他们一手负责。4人攻关小组放弃休息日,至于加班到深夜,那是常有的事。

2019年12月18日,经过王本治团队45天的奋战,清环水泵房智能化改造项目通过自主设计、自动化集中控制、管道阀门自动调节、故障报警自动提示和技术参数全电脑监控等技术手段,最终实现“一键启停”,完全替代了人工现场操作。无人值守泵房稳定运行,减少岗位人员9名。它的成功,一举开启了矿山泵房智能化的先河,矿内外多家单位先后慕名参观学习。为矿业资源集团各矿山泵房的智能无人化项目的推进,起到良好的借鉴。这一年,王本治被中国宝武授予“优秀员工”荣誉称号。

继清环水泵房智能化改造后,短短几年间,王本治先后对回水泵房无人化、“KQ”型空气清仓系统储气罐自动排水、远程电量监控系统、5#长距离胶带数字化数据采集系统、噪音在线监测实时化系统、选厂8台高压电机绝缘实时化监测、库房备件领用扫码化及一键查询功能系统、皮带捡铁装置由模拟信号改为数字信号等大中型项目成功实施技术攻关。后续,和选厂还将建设中心集控室,对8#与14#布料小车实施无人布料的智能化改造,对5#长距离皮带安装机器人巡检,增设设备智能运维监测系统、磨矿专家系统技术升级等一系列智能化升级改造,以期实现更高层面上的智慧制造和智能生产。

如今的和尚桥选厂,在从全市数字化工厂向全省数字化工厂迈进的征途中,正行稳致远,一路引吭高歌。

王本治在培训

从“匠心”到“匠魂”

信念源自于信仰,热爱源自于初心。

从“匠心”到“匠魂”,王本治以他三十六年电气岗位的的深耕和细作,对工匠精神的执着与坚守,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崭新的高度。

2014年3月,在南山矿党委的指导和支持下,矿工会成立“王本治创新工作室”;同年7月,“王本治创新工作室”被马钢工会授牌;2016年,工作室被安徽省机械冶金工会授牌。

截至目前,工作室12人,涵盖各个专业的技能人才。在马钢和矿业资源集团首席技能大师王本治的引领下,工作室持续开展技术攻关和创新创效工作,成绩斐然。“一种皮带输送机打滑保护装置”、“圆锥破碎机的空转时间限定及分闸失灵保护装置”等14项技术获国家级实用型专利授权;“H8800破碎机自动给料系统”、“延长粗中碎停检时间错峰用电节约能耗”、“和尚桥选矿厂同步电动机加装强制风冷装置”等100多项创新创效成果在马钢集团和马钢矿业获奖,创效1000多万元。

老子曾言:“天下大事必作于细”。精益求精就是专注于内心笃定,着手于传承、创新和坚持。利用“王本治创新工作室”平台优势,他致力传播新发展理念,大力培养后继科技人才,积极发挥“传、帮、带”作用。六年来,工作室为企业培养了2名全国冶金行业技术能手和4名工人技师。组织了S7—200、S7—300PLC知识培训;公司“1+1”破运工、球磨工和天车工知识培训;高压辊磨机、大型球磨机和破碎机等大型设备的电气自动化培训;电气、机械、职工适应性培训80多场次,培训职工近千人。

花开满园,硕果盈枝。一个具备多功能的矿业资源集团 “电气自动化工匠基地”,也将在和选厂开建。韶光不负,未来可期。建成后的电气自动化工匠基地,必将为马钢矿业培养越来越多的高技能人才和高素质队伍。

 “静下心、精心做、择一事、终一生”,这是他的座右铭。奋斗是人生最美的底色,王本治在平凡岗位绽放出人生最美芳华。在经年累月的打磨下,他从一根接线头、一个端子、一块压板、一个参数中,摸索总结出这样一个朴素的信条。

学做匠人,守持匠心,铸就匠魂。

这是平凡者的初心,更是奋斗者的力量!

让我们再回放这样一幅感人的画面——那是2013年7月,被誉为是“马钢矿业的未来和希望”的和选厂建设工程调试安装项目正紧锣密鼓地进行。王本治的爱人却因重病必须马上去上海仁济医院问诊,无奈之下,他只好请假陪同爱人去上海看病。看完医生,夫妻俩顾不上多作停留,赶紧去车站买回程车票,但当天的高铁车票已售完,他俩只能乘坐夜间的快车,在凌晨1点多赶到南京。为了不影响第二天的试车,他和爱人连夜打车回家。

夜深,风冷,病中的妻子偎依在他的怀里。那一刻,王本治有说不尽的愧疚。

到家已是凌晨2点多。天还没亮,他早早地准备好妻子的药品和早餐,就匆匆赶到厂里参加设备调试。

他对家人亏欠得太多。同在矿山工作的妻子郝芳满脸委屈,“结婚那么多年,基本没逛过街,就是偶尔一起去南京,他也是一头泡在新华书店里。儿子从初中到高中,学校的家长会也就去过一次”。常常,妻子上夜班,夜里突发情况需要他去现场处理故障,王本治索性把儿子一个人锁在家里。为此,妻子郝芳不知担心过多少回。

“我在2011年得了红斑狼疮,身体免疫力很低。得病当初,全身浮肿,每半个月要去上海一趟治疗。那时他工作忙,家里也忙,他要带我治疗,还要做饭搞卫生,晚上还得给我按摩。单位找他的电话一天到晚响个不停,他总是两头跑,我看着心疼”。抹一抹眼角,郝芳抬起脸,“这么多年,是他给了我全部希望,我得好好治疗,好好陪着丈夫和儿子,好让他们父子俩有一个幸福的家。”

他们的家不大,70多平米的屋子收拾得整洁、清爽。

每晚回来,王本治总会下意识地看看自家的窗口。

他知道暖暖的灯光下,妻子会一直在等他。

工匠结语:

从一个进厂仅有17岁的青涩少年,背起“五大件”,一招一式地学;一个线头、一个端子地揣摩,勤学苦练,几十年如一日,成长为智慧矿山的先行者。他常常在纷繁复杂的接线点找到故障源;他常常在微弱信号端,解决疑难杂症,成为远近闻名排查电气自动化故障的“高手”;他一直致力于无人值守、智慧工厂的建设上努力前行。“静下心、精心做、择一事、终一生”,这是他的座右铭。学做匠人,守持匠心,铸就匠魂。(文/王华 吕方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