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山工匠 行业先锋┃中信大锰大新锰矿公司 唐靖葵
矿山工匠 行业先锋
他们惟精惟一,他们勤思善悟,他们志趣非凡,他们倾情致志,他们“心在一艺,其艺必工;心在一职,其职必举”,将个人梦想与企业命运紧紧相连,在蔚为壮观的中国当代冶金发展史上写下了自我实现的人生华章,成为企业价值创造的标杆,成为行业创新突破的先锋!
匠心以恒,筑梦边关
电控系统是设备的灵魂,设备众多虽然心灵相通,但却又各不尽相同,与设备的灵魂交流,没有华丽转身,只有匠者匠心的默默坚持。从电工学徒到高级技师,中信大锰大新锰矿分公司唐靖葵十余载坚守祖国南疆边陲小镇,用汉水浇灌匠心成长,每一次挑战都是他向上的动力,每一步脚印都记录着他进取的轨迹。
2018年5月的一天深夜,天空下着淅沥沥的小雨,电解九车间整流所门前灯火通明。“报一下A、B、C、D四个角参考点的坐标”,“950、1459、1800……好,请做好设备定位”……一台近70吨的110/15000型特种整流变压器,准确无误的缓慢推到特定位置,与原整流装置顺利无差对接,这是一周来第二台大型特种变压器的就位工作。汗湿了多少次衣衫,重复了多少次测量计算,又经历了多少心血的设计,这一刻终于可以尘埃落地了。雨夜中一个瘦小的身影在施工现场忙碌的指挥着设备安装,他的小身板在庞大的整流变压器前显得更加的瘦小,但就是这个小身板却是现场维修人员的定心丸。
这个小身板就是时任中信大锰大新锰矿分公司电解锰一厂副厂长的唐靖葵。唐靖葵1981年出生在桂北山区的一个小山村里,大山磨练出他吃苦耐劳的精神、坚毅的性格和不服输的品质。多年求学增长了他的知识,17年的职业生涯,积累了丰富的工作经验。从学徒到师傅,从维修到设计,从员工到管理,从工厂到公司部门,一路走来见证了他在祖国南疆边陲小镇的成长的足迹。唐靖葵这个名字在公司也慢慢被人所知悉。多年来,他多次获得公司先进工作者、安全生产工作者、设备管理优秀个人、知识技能型岗位标兵、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成为了公司电气和装备专家组成员。2013年他荣获“广西优秀高技能人才”称号;2019年获得崇左市职工职业技能大赛第三名。
不待扬鞭自奋蹄
据他回忆,在他刚从事电工行业时缺少工作经验,上班第一天去仓库更换日光灯,当时拿到的配件是一个6线头的电子镇流器,拿到现场后无从下手,不知道如何接线,最后灵机一动找到了一个两线的进行更换,才化解了尴尬。这对他职业生涯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自从这件事后他努力学习电工实际操作技能,养成了看设备说明书和学习研究设备工作原理的习惯。
在一次厂里在老旧设备电气技术更新改造时,外聘专家进行电气改造设计和施工,他得知情况后觉得这是一个难得的学习机会,主动请缨参与技改工作,白天跟着师傅学手艺,寸步不离的跟着老师傅,不懂就问,帮着师傅递钳子、扭镙丝、剥线头,晚上就查阅资料研究图纸,用理论结合实际,做到融会贯通。师傅看他主动又勤快,被感动了,教给他很多实用的技巧与经验,但也因为偶尔一些不规范的操作而被师傅数落。如今回忆起来都是宝贵的财富。
有了这一次项目全流程参与他收获匪浅,之后他找来厂里的电气图纸进行研究分析,反复比对现场实际接线及参数设置,经过半年的学习实践对电气设计有了更深的了解,对电工的工作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为以后的工作积累打下良好的基础。
他深知在这个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只有不断的学习新的知识和技术才能取得进步从而不被淘汰。通过自己不懈的努力,2013年取得了高级技师并取得了国家职业技能考评员资格;2014年又顺利取得本科文凭。
他说荣誉只是对过去所做工作的认可,是金子总会有发光的一天,但想要一直发光就需要不断的去打磨。作为技术人员就意为着需要不断的学习新技术,不断的到实践中去磨练成长。
雏鹰展翅,迎挑战
2006年由于公司业务发展需要,进行二期扩建新增一条生产线,项目需要公司自己进行设计安装,这个重担就落在了他的肩上。当时单位只有他一名电工,意味着所有的电气设计、安装调试都将由他来完成。项目二期要与原有一期生产线兼容共用一个中控屏,这无疑增加了项目设计的难度,他找来图纸认真研究分析,经常为了解决一个问题查资料翻图纸而错过了饭点,一碗泡面充饥更是常有的事。经过半年的努力他带领机修团队,完成整条生产线的设计、安装、调试工作。项目设计包含了星-角起动、变频调速、励磁调整速、多机工艺联动、电子称自动计量、位置检测、后台配方设计等等,整个项目下来他手绘的图纸都有一百多页,考查、调试的笔记本写满了两大本,整个人都瘦了一圈。经过全流程的项目设计、设备选型、安装调试工作,既锻炼自己又积累了宝贵的项目经验,视野变得更开阔,考虑问题更全面。
敢于挑战,重新开始
2007年他来到中信大锰矿业有限责任公司大新锰矿分公司,在中越边陲小镇上一坚守就是十余载,撒下汉水留下青春。
同年10月,电解金属锰30000t/a项目进入安装阶段。他抽调到项目组进行电气设备的安装调试和带实45名刚刚从技校毕业的实习生。对于一个新员工来说这无疑是个很大的挑战。他所在的电气组主要负责3套15000KVA整流机组、项目动力配电柜等电气设备安装调试工作。
据当时的实习生回忆说,由于他技术过硬,遇到问题都能很快处理,为人又热情肯干,我们都很崇拜他,调试遇到问题大家都喜欢找他。当时项目组对讲机里听到最多的就是“小唐、小唐,你在哪里?这里有问题需要处理一下。”调试工作点多面广,他在工地到处跑忙得不可开交,为了安装调试方便联系,他就把手机号码写在了各个配电房门口“唐工 电话:139......,有事请电话联系”,从此“唐工 ”就这样深入员工心中。
据唐靖葵自己回忆说,当时项目投资3个多亿设备众多,印象最深刻的还是,当时制液车间某牌过滤机调试过程中出现问题,厂家已派了两批技术员到达现场都没有解决问题。他与设备厂家技术人员做了详细的技术交流,对电气与液压系统图纸研究结合控制逻辑与厂家技术人员分析设备出现的故障情况,使用排除法由简至难一步步排查,最终准确找到原因,并很快完成了设备调试。设备厂家人员在项目进度会上说:唐工真厉害,幸亏有他的帮忙,才没有造成工期延误。
解决问题有一套
据唐靖葵同事杨美丁回忆,当时公司有一台双轴细粉搅拌机,由于物料特殊性设备使用的是硬密封,这对搅拌仓门关合要求非常的高,在毫米以内,缝隙稍大就会漏料,缝隙小了又卡死烧坏仓门电机,反反复复不断的进行维修调整,稍有不慎就烧坏电机,几年来电机维修了20多次,还经常受到车间投诉说搅拌机漏料造成产品质量问题。在唐主任接手维修事项后,对设备仔细的进行观查,最后他设计了一套时间与限位开关相结合、关门不到位重新开关门一次的控制方案,改造费用仅需几十元,只局部改造控制线路,设备可靠性就得到了很好的保证,改造完成后3年多从未出现过漏料和烧坏电机的情况。
据电解锰设备科同事回忆,在2010年有一次电解八车间停电检修,检修完成准备送电,却发现35KV高压柜怎么也合不了闸,由于高压带电,线路又不能停电,技术人员现场检查测量了4个多小时也没有查出问题来。刚出差回来的他顾不上自己旅途的疲惫,直接来到现场,经过与现场技术人员的沟通了解,结合设备的故障现象,对线路进行了测量,趴在地上仔细观查小车就位过程信号变化,很快发现小车到位检测信号装置模块松动间隙过大,无法给出已就位信号,从而造成无法合闸,他从到达现场到解决问题前后不到15分钟,事后同事们纷纷为他竖起大拇指。
迎难而上敢啃硬骨头
据唐靖葵同事回忆2010年电解五车间技改工程完工后,电解五车间电耗指标未达到预期效果,反而出现了电耗增高的异常情况,产品单耗由技改前的6500kW·h/t上升到6800kW·h/t,经过半年查找都找不出问题所在,这给工厂造成了巨大的压力,解决不了问题就意味着项目失败。
在艰难时刻厂领导让他接手这个烫手活,在接到任务后他带领设备管理科人员,结合先前分析的结果和对技改前、后的生产数据进行了分析,重新对整流系统运行数据进行了测量。改变了原来查找问题的方向,经过一个月终于找到了突破口并制定了改造方案。经过改造后不但解决了原来项目存在的问题,电解车间日产量还上升了15%,电耗每吨下降了7%,年节约成本约150万每年,年增加产值700万元。
2014年在他刚从完成技改三万吨项目设备安装工作,转入生产单位时,电解金属锰一厂电解二车间由于整流系统老化故障频繁,设备厂家几次维修都没有解决问题,严重影响生产。这时设备又突发故障停机,他立即组织技术人员和设备厂家对前几次的故障现像作认真总结和分析,对系统运行参数进行检测,认为是主控板调节反馈回路出现了问题。这种主控板功能复杂调试难度非常的大且时间长,厂家技术专家都很难调试,当时厂家已不生产这种老旧主板。针对这一特殊情况临时制定更换控制系统的方案。
可是换控制系统不是一个小事,为了能减少停产时间,他组织技术人员,成立攻坚小组,系统升级更新工作在最困难的时候,技术人员手握控制线都睁不开眼,经过36个小时的连续奋战新系统更新完成,在送电生产后,他站在控制室门边上睡着了,这也成为了他的一个小故事。
他解决设备疑难杂症的例子很多,公司各生产单位电气设备出了故障解决不了的时候大家都会想到他,在公司里大家对他的维修技术都十分的佩服。
工作中的多面手
进入公司十余载,他与公司共成长,电解金属锰产能从当初的2万多吨/年,发展到如今的12万吨/年,电解锰高纯项目、三万吨技改项目、制液车间扩能项目、二三线技改项目、锰桃项目、氨站项目等各大项目都烙下了他印迹。由于他业务知识相对较全面,在项目建设中是个多面手,主要负责工艺设计、设备选型设计、电气设计、安装调试等工作。
2018年底由于公司发展需要,计划对电解金属锰三厂进行扩产增效技术改造。成立了项目组由他负责项目建议书编写、投资预算、电解车间工艺设计、电气设计、设备选型、设计等工作。
其中变压器和整流柜投资大,设备选型设计难度大,参数及结构形式的设计需要从工艺、电解槽数量、极板数量、电压等级、供电系统等一系列考虑,同时要方便检修和解决旧设备存在的缺陷。他大胆创新一改传统旧变压器的结构形式和出线设计消除了旧变压器双面出线和双层出线检修不方便的缺陷,协同设备厂家完成了变压器的设计。通过结合项目需求,顶着压力大胆启用新品牌、新结构整流柜,并使用大容量元器件,使柜内更简洁更便于维修,最终效果非常显著。
整个项目最困难的设计在于新型节能电解槽、阴极板、阳极板的配套开发设计,新型节能电解槽系统与旧电解槽相比要复杂得多,需要从新设计槽内结构、框体、压条、槽间直流母排、阴极板、阳极板。每一个环节出错都可能装配不成功使项目失败,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
为确保项目成功,他选择了学习和使用SLDWORKS三维设计软件进行设计,并进行三维模拟装配。从零开始学习,现学现卖,经过三个多月的艰苦努力,他不负众望,终于完成了一系列的设计。
由于扩产技改后电解车间极板数量增加约40%,需要对现有四台烘干剥离生产线进行技术改造才能满足生产需求。他通过与现场工厂员工交流,一起总结分析现有设备缺陷。他通过精心设计,制定了改造方案,新增激光检测全自动分板系统,采用工艺联动控制等。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自动烘干剥离生产,解决了设备烘干效果差、设备负荷重故障频发、自动化水平低、员工劳动强度大等问题。不但实现了生产线增产40%,每条生产线还减少一名操作工,产品质量也得到很大提升,改造效果十分显著。
经过团队的努力项目最终取得良好成绩,年创造效益2800万元,达到预期目标。在项目总结时他说“项目过程中只想着完成任务,回头算算账自己改造和设计的装备总投资将近6000万,只要有一个环节出现失误,将给公司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现在回想起来都还觉得心有余悸。如果没有领导足够的信任、同事们的鼎力支持,自己也不可能完成这么艰巨的任务。”
新的目标
在聊到未来发展方向时他说:随着国家“2025”智能制造战略的提出和企业未来发展的需要,自动化、智能化是未来发展的趋势。
2020年6月他负责的电解金属锰整流所集中控制技术改造项目正式投入运行。项目实现了10个整流所自动化集中控制,改善了员工的工作环境,降低了人力成本。解决了现场强电磁干扰、强腐蚀、易结晶等对自动化设备和通讯的影响。
为确保项目运行顺利和后期的维护,他不仅仅是把做项目做好而他考虑更多的是项目后期的使用、维护、人才培养。以项目为依托尽可能为公司多的培养自动化人才。在克服了地震、新冠疫情等重重困难,用汗水和心血浇灌的项目终于开花结果,项目已正式投运,取得良好效果。
他都轻描淡写的讲述着故事,但这其中的苦乐自知。
工匠结语:
匠心筑梦,以技载道。十余载在电工行业摸爬滚打,刻苦钻研,用心雕琢,实干苦干,他对电解锰各种设备控制原理了熟于心,对设备电气疑难杂症,多能做到手到病除。正如他说:电控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只有不断的学习进步,才能与时俱进,敢于创新、敢于承担就能有所收获,拓宽知识面才能峰回路转、柳暗花明。(文/王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