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山工匠 行业先锋┃首钢矿业水厂铁矿 王文超
矿山工匠 行业先锋
他们惟精惟一,他们勤思善悟,他们志趣非凡,他们倾情致志,他们“心在一艺,其艺必工;心在一职,其职必举”,将个人梦想与企业命运紧紧相连,在蔚为壮观的中国当代冶金发展史上写下了自我实现的人生华章,成为企业价值创造的标杆,成为行业创新突破的先锋!
守望初心的矿车“主治医生”
王文超,1972年出生,河北承德人,1994年4月参加工作,现为首钢集团有限公司矿业公司(以下简称首矿)水厂铁矿矿车司机。参加工作20多年来,他专心开车、专注修车,靠着一点一滴的自学,日复一日的积累,反反复复的尝试,始终追求职业技能的完美和极致,最终攻破多项受国际、国内技术封锁的专业技术难题,品尝了成功的喜悦,收获了自己的春天,被人们称为给矿车“把脉诊病”的“主治医生”。曾被授予“首都劳动奖章”“首都市民学习之星”“首都最美劳动者”“首钢劳动模范”“首钢模范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
匠人之路源于兴趣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上中学时,王文超的家里添置了一台收音机,每当放学后,拿着收音机收听广播成为了王文超的“必修课”,他不明白为什么那么多元器件组合在一起就能听到远方的声音,爸爸告诉他说这是电子技术和无线电技术的“综合体”,从此,王文超对这两项技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为了更多地了解这两项技术,王文超东借西借、东找西找,每次拿到一本新的《无线电杂志》,他都如获至宝,总是要翻来覆去的看上好几遍,抄抄写写,勾勾画画,虽然里面的内容大部分他看不懂,但他依然乐此不疲,即使有玩伴相约,他也不为所动,玩伴们都说他被这些书籍“迷”住了。
中学毕业后,王文超参军入伍。入伍的第一天,王文超就问班长说:“班长,咱们这有书吗?”班长纳闷的问:“什么书?”王文超回答说:“关于无线电技术的和电子技术的。”班长笑笑说:“有啊,在借阅室里。”王文超高兴坏了。自此,借阅室成为了王文超的第二个战场,一有时间就扎进借阅室,无线电技术的书看完了,就拿起电气技术类型的书,“疯狂”吸取着书中的知识。战友休息时他在借阅室,战友结伴外出时他还在借阅室,甚至有一次王文超因为夜里打着手电筒看书,还被班长进行了批评教育。
当兵的那段时间,王文超过的非常充实,对于无线电技术和电气技术的了解日渐深入。但苦于空有理论知识、没有实践“战场”。
匠人之路始于尝试
1994年,王文超从部队退伍,来到首矿水厂铁矿,成为了一名矿车司机。
水厂铁矿是一座特大型露天矿山,年矿岩采剥总量6000万吨,如果把这些土石方砌成高1米、宽1米的“长龙”,可以从北京延伸至海南省三亚市。这一吨吨、一立立矿(岩),都要通过运输工具运到指定位置,水厂铁矿采用的运输工具就是王文超所驾驶的大型矿用汽车。
受当时的生产形势所限,矿车的作业率较高,相应的,就需要矿车保持稳定的完好率。为保证矿车完好率,王文超在快速提高自己驾驶技术水平、努力完成日计划生产任务的同时,钻研起修理技术来。发动机、变速箱原理构造,液压系统、制动系统、行驶系统等等,都是他钻研的对象。负责修理的人员说:“王文超,你一个矿车司机,又不干修理,只要开好车就行了,学什么修理技术啊?”王文超说:“技多不压身嘛。”
一次,王文超所负责的42T矿车出现无法启动故障,恰巧赶上修理电工家中有事休班,问题不解决就不能出车,出不了车就影响生产。怎么办?王文超主动找到修理班长和内燃点检,说:“要不我来试试吧,以前在部队学习过相关的知识,应该没问题。”在得到修理班长和内燃点检的同意后,王文超拿起工具,开始了第一次修车之旅,这一次大胆尝试,也成为他学技练技的起点。
经过详细检查,王文超发现车辆无法启动的原因是启动马达故障。启动马达工作原理简单,但维修不易,以往出现故障都是直接换新。王文超却不这么想,他觉得修复比换新更有意义,而且这也是一次很好的锻炼机会。王文超拆下启动马达后,利用自己所学知识仔细检查线圈、碳刷等部件,查找故障点位,分析故障原因,在对碳刷进行更换后完成了修复工作。经装车使用,问题顺利解决,王文超露出了满意的笑容。
作业区的内燃点检看到王文超对矿车电气故障有“天赋”,推荐他担任了机长,平台宽广了,责任也就更大了。由于司机的收入与所驾驶矿车的运输量及耗用成本挂钩,为了保证机组里的矿车能超额完成任务,降低耗用备件成本,王文超常常利用业余时间,把别人丢弃的一些矿车上用过的电器废旧元件收集起来,带回宿舍、家里,一点一点拆装、焊接……等到修复好了,就安装在自己所管理的矿车上。因为很少领用电器元件,他的机组矿车备件耗用量一直很低。
匠人之路成于攻坚
从42吨矿车到77吨矿车,王文超接触的车型越来越多,经验的积累越来越丰富。2004年,水厂铁矿开始引进白俄罗斯别拉斯重型汽车制造厂制造的130吨电动轮矿车。中央处理器,是此类矿车的核心控制部件,其功能和复杂程度类似于“人体大脑”。刚开始时,此部件故障频发,经常“死机”,一台台矿车被迫停了下来。而且,中央处理器的电脑控制系统的调控方法和指令程序,属于厂家的商业机密,从不公开和外泄,售后服务的专家在处理故障时,总是笑嘻嘻地把矿里和车间技术员劝退到车下,关上司机室门一干就是小半天,根本不让任何人靠近。频发的中央处理器故障降低了矿车效率,抬高了维护成本。面对这种情况,作为与矿车打交道多年的老技术工人,王文超总觉得,矿车和人一样,都有自己的生命语言,只要肯去学习了解,就一定能攻克这个技术难关。
“人生在勤,勤则不匮”。修复中央处理器的核心技术难题,要能够对控制程序进行准确修改,这可是个高精端的仔细活儿。程序文件是售后服务专家“安身立命”的“法宝”,根本不外传,而要对控制程序进行修改,没有程序文件行不通。为了拿到售后服务专家手中的程序文件,王文超一有时间就和售后服务专家“套近乎”,虽然交流大部分靠肢体语言,但售后服务专家感受到了王文超的善意,最终他获得了程序文件。王文超把程序文件拿回家后,才发现高兴的太早,在电脑上一打开就傻了眼:程序文件是用英语编写的,里面的数据参数和元器件名称是俄文标注的,这对于只有高中文化程度的王文超来说,第一道“语言关”就已经像大山一样矗立在眼前。
再高的山,只要肯攀登,就一定有前行的路。王文超找来俄语词典,将俄文标注的元件名称一个一个翻译成英语,然后再把用英语编写的程序文件翻译成中文。手上的电脑、身边的大学生徒弟都成了他请教的对象。每一份“固执”都需要专注和坚持来守候,下班后他对照书籍,拿着电器元件翻来覆去地琢磨,一步一步钻研,一条一条识别……常常是一“鼓捣”就到深夜。王文超说,全面完成中文程序文件的翻译,用了两年多时间,连他自己也说不清到底经历过多少个这样的日日夜夜。工作室里大大小小的电器元件,见证了他锲而不舍的钻研历程,天上的群星不知陪伴他度过了多少个不眠的夜晚。最终,王文超掌握了130吨矿车中央处理器程序“烧写”的全部“绝活”,打破了国外技术封锁。自2007年以来,水厂铁矿彻底摆脱了电动轮矿车电控系统修复依赖国外专家的被动局面。
匠人之路贵于创新
成功迈出了“第一步”,收获喜悦的同时,王文超心里觉得,这还远远不够。因为,修是会修了,但故障频发的问题仍然存在,难题还没有彻底解决。“读懂”中央处理器后,王文超开始踏上它的升级改造之路。
面对升级中央处理器的难题,他从查找“什么地方坏了”入手,把中央处理器“拆”开,拿起万用电子表,沿着电路板上细小的线路和板块之间,不厌其烦地仔细测试起来……找出了线路虚接、螺丝松动、连接处开焊、元器件烧损等问题。找到问题不是目的,解决问题是关键,特别是更换芯片,让王文超非常棘手。芯片是中央处理器的核心部件,每一个芯片上都有密密麻麻的针脚,需要非常高的焊接技术。为了提高芯片更换质量,2011年,王文超自筹资金购买了一个电子显微镜,在显微镜上,他左手把持住一块书本大小的电路板,右手持着如铅笔大小的焊把,在电子集成块、电子管之间,仔细地穿寻着、点焊着,丝丝作响。他把损坏的部位一一进行处理,实现了简单修复,装机后效果良好。时间长了,王文超练就出了一手高超的“显微焊接工艺”,通过对精密电子线路板检查焊接电子元件,对以前肉眼很难观察判断故障点位进行更加准确地辨别和修复。
“为什么会损坏?”勤于钻研、爱思考的王文超,每次车辆发生类似故障时,就把错误信号数据记录下来,等到外国专家把故障处理好后,再将有关数据抄录下来进行对比研究,认真仔细地寻找其中规律性的东西,渐渐积攒下成千上万条程序数据。对于一些不清楚的地方就与同事探讨;遇到问题难解时,就通过电话或互联网进行沟通切磋,两次利用休年假时间到厂家登门拜访请教,终于找到了症结所在。对中央处理器的部位元件进行更换、对线路板进行浸漆、对箱体进行密封等处理后,王文超修复的中央处理器已然是升级版的。
最终,经过王文超用巧手“造”出的中央处理器,故障率大幅度下降,每年仅需要定期进行一次“自主保养”。2015年以来,水厂铁矿几乎不需要购买中央处理器的整机备件,凭着王文超的“独有技术绝活儿”,年降成本70万元。
匠人之路胜于坚持
阳光穿透薄雾,延着采场的公路蜿蜒向下,王文超驾驶着矿车在公路上平稳行驶。他一边娴熟着打着方向盘,一边仔细地注意着车子发出的每一声响。
随着维修技术日益纯熟,水平日益提高,爱屋及乌,王文超对于矿车的痴迷延伸到每一个部件。在别人看来单单车轮都有三米高的庞然大物,他却宠着、爱着、呵护着,甚至于每个零件的好坏都牵动着自己的心。
由于水厂铁矿在用的电动轮矿车电器元件大多是国外进口,公司提供的又大多是整机备件,没有零星电器元件,而一块电路板就有上千个元件,又无处供应。为克服困难,王文超经常利用休息时间跑唐山、奔北京去查寻,自己掏腰包购买一些电器元件、电修工具、仪表和技术书籍。为了方便检修工作,他还自行研制了一台矿车小型电气总成件修复试验台,增强了对发电机、启动机、换档器等矿车小型电气总成件的修复检测能力,提高了维修质量,仅在当月就修复130吨矿车中央控制器1个、MBC1个,节省成本5万元。
多年来,王文超在完成本职工作的同时,修复了大量发电机、电脑平衡器、换档盒、启动器,以及各种电路板等小型机电件,帮助其他机组排除了不知多少次设备上的“疑难杂症”。一个又一个损坏的零部件在他的手里神奇地获得重生。依靠机电件修复,平均每年创效益都在120万元以上。
匠人之路长于传承
2017年,王文超与大学毕业生陈小松签订了师徒协议书,决定将陈小松朝着电气技术专家方向培养,并为陈小松制定了具体的学习计划,有针对地开展定向培养。
陈小松扎实的知识基础,并且勤奋好学,一些问题往往是一点就通、一说则明,所以,王文超非常喜欢这个徒弟,认为小松是个可造就的好人才,工作时总是把他带在身边,不遗余力地向他传授专业知识,教导他一定要把在大学里学来的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注意发现共同点,形成规律性的东西。为了使陈小松尽快掌握电气专业知识,王文超为他找来专业书籍,并把自己多年积攒下来的工作笔记、故障判断讲义和矿车电器自动化图纸等专业资料毫无保留的拿给陈小松学习,并经常带他深入现场,从电气设备点检定修到电控系统专项查检、从万用表使用到电路图寻点查读,现场对陈小松进行知识传授。师徒俩围着5米多高、11米长的矿车爬上爬下、钻进钻出,不知过了多少风风雨雨,师傅耐心地教,徒弟刻苦地学。
由于白天都有各自的工作,专业学习往往要在班后进行。为此,师徒俩拟定了每周必保4小时的专业学习时间计划,但常常是为了一个知识点要学习到深夜而不知疲倦。一次,师徒俩为学习中央处理器故障判断方法,愣是从下班后5点一直学习到9点多了还未回家。陈小松妻子非常着急,多次给小松打电话却是关机状态,都快10点了仍是联系不上,小松的妻子实在坐不住了,打车20余公里从家中找到班上,看到正在电脑前忙碌着的师徒俩长长地嘘了一口气。这时,陈小松才想起拿起手机看一看时间,手机却因为没电不知什么时候关机了。一场虚惊后,家人对师徒俩的做法道出了由衷的感叹:“有好师傅,你可得好好学!”
工匠结语:
“凝神屏气无言语,两手一心付案牍。”二十多年以来,王文超凭着一股子认真劲儿和执着劲儿,在本职工作岗位上不断学习创新、苦心钻研,认准的事就会一干到底。君子讲“如切如磋,如琢如磨”,作为一名矿车司机,将人生的意义赋予平凡的岗位上,在无止境的攀登中实践自己的理想和抱负,这样的人生也可精彩无限。(文/王惠颖 袁旭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