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企业动态

矿山工匠 行业先锋┃武钢资源乌龙泉矿 敖建国

 

 

矿山工匠 行业先锋

 

他们惟精惟一,他们勤思善悟,他们志趣非凡,他们倾情致志,他们“心在一艺,其艺必工;心在一职,其职必举”,将个人梦想与企业命运紧紧相连,在蔚为壮观的中国当代冶金发展史上写下了自我实现的人生华章,成为企业价值创造的标杆,成为行业创新突破的先锋!

 

矿山的脊梁

敖建国,武钢资源集团乌龙泉矿业公司选矿分公司点检员从1988年9月离开技校参加工作到现在,他在矿山已经工作生活了30年。寒来暑往,日复一日,年复一年,3 0年来,作为一名高级技师,敖建国自强不息,拼搏进取,爱岗敬业,勤业精业,甘于奉献,在矿山第一线,解决了无数生产难题; 立足岗位进行技术创新,设计的新型托辊获国家专利,多项合理化建议“金点子”得到采纳和实施,其中《增加一条回破装置将大块再次破碎方案》解决了提高优石回收率问题,优石回收率由43提高到53,一年可创效750万元;《延长并加高4-1号、3-1号皮带》的合理化建议,解决了堆料厂容量不足问题……

有着16年党龄的敖建国,曾多次放弃到舒适岗位、调到外单位高薪岗位的机会,以一名共产党员的情怀,扎根矿山,安心一线岗位,全身心地投入工作,还带出了一批又一批技术人才,为乌龙泉矿业公司的建设和发展倾注了大量心血,为矿山奉献出一片真诚的赤子丹心。

敖建国曾多次被评为乌龙泉矿业公司、武钢资源集团、武钢集团的标兵、劳模和优秀党员,2014年获得武汉市“五·一”劳动奖章,2015年被评为武汉市劳模,2016年被评为武钢模范党员,2017年荣获中国宝武优秀党员,2018年荣获中国宝武“金牛奖”,2019年荣获中央企业劳模。一本本鲜红的证书,一项项至高的荣誉,昭示着一个人生命的价值和意义,讲述着一名普通矿山工人自强不息、拼搏进取的奋斗精神,也记载着一名共产党员可歌可泣的高尚情操……

走出校门到矿山

1988年9月,乌龙泉矿区又多了一个面容清瘦、中等身材的年轻人。放下简陋的行李铺盖,环顾一眼同样简陋的矿山,年轻人在内心里默默地感叹一声,唉,理想与现实之间怎么会有这样的落差!

刚刚18岁的敖建国携带着年轻人特有的火热激情,与10多名技校同学来到了乌龙泉矿区,当了一名矿工。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尤其对于刚刚从学校里走出来的年轻人来说,矿山的工作环境让他们“震惊”。尽管在此前也多少知道一点矿山的工作性质,但无论如何,敖建国还稚嫩瘦弱的身子骨一时难以承受这样的辛苦。在当时的破碎车间看皮带,撮矿石,他每天身上一身汗,到了澡塘,两腿发软,头昏目眩,连洗澡的劲儿都没有了。

对此,敖建国有些后悔了,他无法想像他年轻的生命和对未来的期盼竟会是这样一种状态。本来就不苟言笑不善言谈的敖建国内心充满了矛盾,每天垂头丧气,提不起精神。这一切,都被当时的车间领导和他的师傅们看在眼里,他们用矿山人朴素的思想感情和对一名年轻人的关爱,在工作上和生活中对敖建国给予了尽可能的关心和帮助……敖建国,感受到了他在乌龙泉矿这个“家”里特有的温情和友爱。

敖建国在他当时的日记里这样写道:经过一段时间辗转反复的思想斗争之后,我逐步认识到,作为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青年,就应当干一行,爱一行,在艰苦的地方磨炼自己。无论遇到什么样的困难,都要昂起头向前看;面对逆境,不能气馁消沉,要敢于接受挑战,这样才能体现人生的价值。既然选择了矿山,别人能干的活,我为什么不能干?别人能吃的苦,我为什么不能吃?

思想问题解决了,敖建国精神振奋,发奋励志:再苦再累,也要融入到这个集体中去;要脚踏实地,扎根矿山,有所作为,把青春和热血全部奉献给矿山。

经过一个时期的扎实工作,敖建国很快掌握了皮带工的技能,他勤奋踏实和虚心好学的工作作风,得到了领导和工友们的好评。1989年,来矿的第二年,敖建国就被评为矿级先进工作者。捧着那时候的一纸奖状,敖建国沉浸在被人认可和尊重的巨大的兴奋里,体会到了一名劳动者的光荣。他没有想到,这个荣誉的获得,才仅仅是开始。在以后的岁月里,他的名字会被浓墨重彩地写进中国宝武的名册中。

勤学苦练成能手

1990年,车间缺检修人员,当时的车间领导认为敖建国是块“好料”,就把他从生产工段的皮带岗调到了检修工段的钳工岗,当上了一名真正的技术工人。这对敖建国来说,是一个令他振奋的美事,为他日后的技术提升提供了极为有利的学习和工作环境。这是领导对敖建国伯乐般的慧眼赏识,更是敖建国不懈努力的所获。在这期间,敖建国抓住机遇,更加夜以继日地勤奋学习,更加不知疲倦地苦练技术。上班时,他口袋里装着笔记本和部分资料,细心观察设备的运转情况,遇到故障,一边处理,一边琢磨,事后把所见、所闻、所想的都记在小本子上。回到班组休息室后,敖建国对照图纸,借助资料,仔细研究。遇到弄不懂的问题,就虚心向工程技术人员和老师傅们请教。据当时和敖建国一起工作的人讲,其实那时候,敖建国的技术水平已经超过了先前班组的老技工了,可他还是要与他们攀谈,好从他们那里寻找到能够开启心智和解决问题的珠丝马迹。

为了尽快提高钳工维修技术,敖建国还利用业余时间去原钳工技术水平高的机动车间检修工段拜师学艺,当“编外检修工”。多一个人多一份力量,从来不会偷奸耍滑的敖建国是实实在在地来帮他们干活来了。检修工段的师傅们喜欢这个实诚的年轻人,自然乐意让敖建国来,还愿意给指点一二。这就好了,敖建国边干活,边对废弃设备“开膛扒肚”,对照图纸资料反复研究,把每台设备的工作原理,各条线路的来龙去脉,都搞了个一清二楚。

在图纸和书本上摸清了乌龙泉矿各种设备的结构和运转规律,这是理论知识的积累;在工作中掌握了扎实的设备维修基本功,这是实践的积累;还能够在作业现场排除一些较为棘手的疑难故障,这是理论和实践结合后诞生的生产力。至此,一向低调谦和的敖建国自己也感觉是一个合格的检修钳工了。

1991年7月,原破碎车间二期工段的3号振动筛在运转中,突发故障不转了,车间调度接到报告后,派检修一班去维修,几名检修人员在现场“捣鼓”了半天,也没让设备动起来,影响生产四小时。车间领导急了,正是月底赶任务的关键时刻,生产怎么能停呢?在检修工段作动员,谁能解决这一问题就嘉奖100元!刚干完活回到工段放下工具的敖建国听到这一消息后,自告奋勇道:“我去试试!”车间领导听后投去诧异的目光:老工人都解决不了的问题,你一个刚参加工作不久的毛头小伙能行?看到领导持怀疑的态度,敖建国自信地说,“我愿立下军令状,保证只用半小时解决这一问题,否则,扣我100元奖金!”领导听罢,“好,那就这样定了!”敖建国风风火火地奔赴岗位上,“三下五除二”地查出原来是电机的一条线脱落了,他立即接上,启动电源,振动筛运转起来了,解决这一问题,敖建国只用了15分钟。当车间领导和工友们看到设备运转起来了,生产也恢复了,竖起大姆指,连连说:“真是不可思议,老工人解决不了的难题年轻人很快解决了。”

从古到今,我们听过太多怀才不遇的感叹,总有人说自己没有脱颖的机会而不能释怀!机遇固然难求,但机遇来临时,我们是不是能够把握?“创造机遇当强者,抓住机遇为智者。”得到机遇,并非守株待兔、乞天掉饼,而是强者创造奋斗的结果。有一句话说得好:机遇总是垂青有准备的人。

每当处理完一次又一次的设备故障,听到人们一次又一次的赞扬时,敖建国总是谦虚地说,解决这些问题只是“瞎猫子碰到死老鼠”,没什么,科学无止境,后面的路还很漫长,难题还在前面等着我,革命没有成功,同志仍须努力。

攻坚克难攀高峰

敖建国在岗位上刻苦钻研钳工技术,通过不懈努力,一步一个肢印,从普通钳工干到钳工技师,然后再到钳工高级技师,这一干就是20年。2008年,世界爆发金融危机,钢铁行业于是进入“冰冻期”。乌龙泉矿业公司为扭亏脱困积极探寻转型发展新路,在生产熔剂矿产品的同时,将发展的触角伸向市场,拟建碎石厂,把山上的废石加工生产成建材石料,输送到武汉周边的建筑工地、搅拌站、水泥厂。当他得知公司要在山上建一条碎石生产线时,他找到公司领导,自告奋勇报名,请求组织把他从山下条件好的选矿分公司(原破碎车间)调到山上条件艰苦的采矿分公司。组织和领导经过研究讨论后,同意了他的请求。调他到采矿分公司碎石班任班长,带领班组职工为公司转型发展作贡献。

皮带运输机是碎石生产最常见的设备,而皮带托辊出故障是常事,主要原因是托辊内部进水、进沙造成的。怎样降低托辊故障率呢?带着这个问题,敖建国翻阅了大量相关书籍,现场制作新型托辊不断进行试验,最终设计出防水、防泥沙,又可简易加油的托辊,成功地解决了皮带托辊使用周期短、故障率高的老大难问题。同时,这项成果还获得了国家专利。

敖建国作为钳工高级技师,长期与破碎机、皮带运输机打交道,不仅设计的新型托辊获得国家专利,还结合公司生产经营实际提出了五条合理化建议,都在武钢获奖,其中“关于中破机改进方案”的建议被评为武钢集团公司“金点子”,此项金点子的实施既提高了产品的成品率,又减少了石硝等下限料,年创效益110万元。

自调到碎石班之后,本着理顺流程、减少故障的目的,敖建国立足岗位,自己设计自己加工,像外科医生一样对整条生产线进行了全面改造,让设计产能仅100万吨的生产线,首次出现大幅度超产,今年又勇攀160万吨的新高峰。

以往,一旦下雨,石料过湿皮带容易打滑,必须等雨停后一二天才能继续生产;又或者一旦给料过大,中破机总爱堵,影响生产少则半天,多则大半天,而且处理起来极不安全。为了解决这一难题,敖建国长期蹲守在生产线,通过不断观察,提出并实施了在1-2号皮带下加装接料漏斗的方案,经过近一年的实践,中破堵料问题得到了解决。

多年来碎石厂优石回收率每月仅在43左右,造成大量资源浪费,也影响了公司的效益。于是,敖建国提出增加一条回破装置将大块再次破碎方案,并调整中破机排放口,加强成品推转,分堆存放;加强计量和综治工作,防止矿石资源流失。目前,碎石厂优石回收率达53。此举一年可增创效益750万元。

由于生产量大幅增加,突现产品堆场过小问题,加上公司规定晚上不准输送产品下山,造成推转工作量大,油耗也高,严重影响了正常生产秩序,于是,敖建国提出延长并加高4-1号、3-1号皮带的合理化建议,被公司采纳并实施,彻底解决了堆场不足的问题。

作为碎石班的带头人,敖建国眼里有活、心里有账。面对不断降低的成本指标,敖建国坚持“自己的活自己干”,充分利用每天上午设备点检维护时间,加强专业性点检,保障设备性能完好。针对激振器螺丝经常性松动、皮带跑偏、皮带胶接等问题,能自修的绝不外委,外委干不了的自己克服困难上。

处理粗破机偏心轮故障,以往这种大活都是外部协作单位检修,工期最少2天,既耽误生产时间,又增加检修费用。去年9月,生产上补欠账的压力很大,他主动请缨,自己带领班组检修人员,吃住在现场,不怕脏苦累险,全部自己干,既节约了一半检修时间,又节约外委检修费用近万元。

铲车装车油耗是班组成本的主要指标,以往单机小时作业油耗基本在25升左右,为了把油耗降下来,敖建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科学组织生产输出,尽量减少二次倒运,每天根据各个产品的库存量,及时与公司相关部门沟通,合理安排各产品装车下山的时间顺序,做到物流有序。敖建国加强管理堵塞漏洞,规定装载机集中停放在调度室门口,不作业时必须将车辆钥匙上交给当班调度保管,并严防违纪违规行为。目前,碎石班单机小时油耗已下降到18公斤,年节约油耗成本16万元,指标完全受控。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敖建国在自己进步的同时,还成立了“敖建国工作室”,带领身边的工友开展技术革新和“五小”攻关活动。一年来,他带领的这个团队,不仅解决了生产经营中的难题近百项,而且他的身边还涌现出了电器保护神付勇斌、班产标兵靳路、装车能手李进林等一批先进典型,碎石班也焕发出了蒸蒸日上的新气象。

如今,敖建国因工作需要被调到选矿分公司担任点检员。敖建国感慨地说,一个人的真正价值,并不在于你在什么岗位上,一个人的能力无论大小,只要你为你所热爱的工作执著地去追求、顽强的去拼搏,并无私地去奉献,那么, 平凡的岗位同样大有作为,人生的价值同样闪闪发光。(文/王开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