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山工匠 行业先锋┃马钢矿业姑山矿 李明军
矿山工匠 行业先锋
他们惟精惟一,他们勤思善悟,他们志趣非凡,他们倾情致志,他们“心在一艺,其艺必工;心在一职,其职必举”,将个人梦想与企业命运紧紧相连,在蔚为壮观的中国当代冶金发展史上写下了自我实现的人生华章,成为企业价值创造的标杆,成为行业创新突破的先锋!
“磨”出来的大师
“不敢当,不敢当,千万别喊我‘大师’。在这个岗位上干了将近30年,确实努力做了一点事,业务确实熟一点,成绩也确实有一点,但那也是在大家的帮助下取得的。”宝武马钢首席技师、马钢选矿工匠基地负责人李明军抓了抓头,黑黑的脸上露出了憨憨的笑。
“师傅那是在谦虚。那么多技术成果,哪是干了一点事?凭双眼就能看出矿石的大致品位,凭双手就能摸出矿浆的细度,误差不超过1%,这是业务熟一点?李明军创新工作室的成果创效超过1300万元,成绩哪是有一点?”在徒弟袁本进看来,师傅李明军就是自己心中的大师。
从获得的荣誉看,李明军确实很谦虚。马钢技术能手、技术状元、马钢青年岗位能手、马钢磨矿分级工首席技师、马鞍山市“十大能工巧匠”、马钢劳模、安徽省劳模,2019年以他命名的“李明军创新工作室”被推荐申报“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
姑山矿工会负责人对李明军的评价很中肯:该同志从参加工作至今一直扎根一线,立足岗位,尽心尽责,刻苦学习选矿专业知识,潜心研究选矿技术,充分发挥所掌握的专业技术知识,带领职工努力提高精矿品位和金属回收率,为姑山矿成品矿产能迈上新台阶付出了辛勤的汗水,对促进矿山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提升做出了积极贡献。
而身边的同事对李明军的评价更直接:他就是“磨”出来的大师。
一、在学中“磨”出硬本领
1993年,23岁的李明军通过内招来到姑山矿。在此之前他曾在芜湖一家汽车配件厂工作过4年,而且已经担任车间负责人。“我是姑山矿子弟,天生对矿山就有一种亲近感。所以一听有内招的机会,我立马来了。”李明军说。
刚上班,李明军被分配到球磨工段圆筒筛岗位,从事选别前的物料筛分作业,工作简单枯燥,但他却没闲着,仔细琢磨物料筛分作业的工艺流程。4个月后,机缘巧合,他走上了球磨工段的主岗位,干上了球磨工。“到了球磨机岗位之后,感觉真是一无所知。以前学的是机械专业,从没接触过磨矿工艺。”李明军心里那叫一个急。师傅给了他几本选矿方面的书,说:先把这几本书看完,把基础打牢再说。他每天利用休息时间看书,做笔记,遇到不明白的到上班的时候结合现场实物对比,还不明白,就跑去问师傅或者现场的老员工。几个月后,他对磨矿工艺指标和球磨机作业参数有了全面的了解,在工作中已经能够独当一面。
磨选系统生产流程较为复杂,且设备众多,每一台设备的参数以及作业环境都不同。为了解这些设备,李明军开始记录设备型号、处理能力、电机的功率、泵池的体积以及通过量等等,对设备了解透彻之后,他对生产调节以及产品指标的掌控更加熟练。
熟能生巧,厚积薄发。就这样,通过不断摸索和实践,2002年,李明军参加马钢十大工种技能竞赛球磨工比赛,获得第一名,被评为马钢技术状元。获得技术状元称号之后,李明军干劲更足了、想法更多了、思路也更开阔了。
2006年和睦山铁矿建成投产,球磨厂房新增磁铁矿磨选系统,李明军由于工作出色,被选聘为球磨工段生产段长。新系统,新任务,李明军感觉到责任重了,知识不够用了。于是,他开始学习新的知识,并利用现场走动式管理了解第一手资料。李明军说:“一直到现在,只要上班,我每天都要走遍现场,走的时候三个‘宝贝’必带——手电筒、卷尺和小本子。”利用这三个“宝贝”,李明军巡检时随时查看、测量和记录,“每次巡检的时候都带给我不同的感受,发现不同的问题,对于工艺设备的改进也就有了不同的想法”。
持之以恒,把学习当成习惯。从书本上学,跟着师傅学,在实践中学,在不断的学习磨砺中,李明军练就了一身过硬的本领,成为矿里公认的“技术大拿”,先后评聘为马钢“技术能手” “马钢首席技师”、安徽省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
由于铁矿选矿生产技术方面掌握了较高的理论基础和现场实践经验,李明军对现场选矿工艺生产组织方面有独特见解。他能学以致用,针对不同的矿石性质变化,及时制定出合理的磨矿、选别参数,从而有效的提高精矿的品位和金属回收率。
2013年,和睦山铁矿实施扩能项目,磨选工艺也相应进行了优化改造,磨矿处理量由原120 t/h提高到140 t/h。李明军当仁不让,挑起重担。他不仅负责和睦山铁矿系统扩能磨选设备的安装与工艺优化,还全程参与完成扩能各阶段技术参数生产调试。通过跟踪取样实验、分析判断完善,他总结出的和睦山铁矿系统扩能后生产技术参数控制方法,使得和矿系统生产逐渐步入正轨,为和睦山精矿产能从2011年年产25万吨到2014年年产43万吨奠定坚实的基础,年提高经济效益3000万元以上。
球磨工段还承担着姑山铁矿红矿的磨选任务。“几十年来红矿系统全靠生产经验摸索控制,不够精准,我就琢磨着能不能找到一种快捷规范的操作法。”通过不断探索,李明军创造出红矿系统提高姑山精矿品位快捷法。此操作法方便易行,优化了红矿系统生产工艺流程,实现了精确控制、时时控制,解决了姑山精矿品位难以把握的难题,稳定了姑山精矿品位,年节约成本100万元以上。
“我这人有个‘毛病’,喜欢钻‘牛角尖’,遇到技术难题必须把弄明白,解决掉。” 李明军在工作中会主动查找磨选工艺环节中的难题,然后和技术人员交流,研究解决办法。
随着和睦山铁矿产能的提高,磨选生产中出现的溜槽、泵池翻料、球磨机涨肚等现象,不但造成金属流失,还严重影响生产顺行,同时对和精产质量影响较大。李明军经过现场查看和取样分析,判断出引起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是细筛给矿物料体积量大,且筛孔有堵塞现象,导致筛分效率下降。如采用更换筛网的处理方式,不仅增加职工劳动强度,影响生产连续性,每月还将增加生产成本10多万元。李明军自行设计制作了高频细筛倾斜板分矿箱和高频细筛清洗枪冲洗筛网。在细筛不停机的状态下,借助高频细筛筛网的高频振动,利用高压清洗机加装长杆清洗枪冲洗细筛筛网,使筛分效率提高到62.13%,满足了扩能增产的工艺需要,磨矿处理量提高到140-150t/h,和精品位还提高了0.31%,年创经济效益420.4万元。该项目因此获得了马钢岗位创新创效成果一等奖。
近年来,李明军和其他同志共同完成选矿主厂房20多个技改项目,解决大小技术难题50多项,涉及产能增加、减轻职工劳动强度、节能降耗、安全环保、产品质量等多个方面,一批具有创新性、先进性、实用性的技术成果脱颖而出。他参与的“提高红矿二段磨矿效率,降低钢耗”、“和睦山磨选工艺技术参数优化”2项科技攻关项目,年效益500万元。参与完成的《和睦山混精降硫技术攻关》获马钢矿业特等奖。参与的“Slon-1750高梯度介质棒的改进”、“磁矿系统二段螺旋溜槽改造”项目,分别获得马钢矿山系统“技术革新、技术创新”成果一、二等奖。
不仅勤于思考,勇于创新,李明军还善于总结。他撰写的《提高姑山矿红矿系统磨矿效率的途径》和《优化旋流器参数,提高和睦山磨矿生产能力》论文,分别在《现代矿业》上发表。2013年以来,他的“一种浆料输送管路”、“一种球磨机筒体衬板结构”、“一种选矿用圆筒储料仓”、“一种介质盒清洗机”等4项成果获得了国家实用新型专利。还有两项实用新型专利正在申报程序中。
四、在带中“磨”出强队伍
“一人拾柴火不旺,众人拾柴火焰高。”李明军始终认为,一个团结的、有向心力、有战斗力的团队无坚不摧。
李明军一边加强自身业务学习,一边把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热心向工友传授,手把手指导流程改造、设备操作、处理解决疑难问题的方法和措施,提高了身边同事的操作技能和处理突发事故的能力。他所在的球磨工段,职工综合素质不断提高,年年超额完成上级下达的生产任务以及各安全、技术、成本指标。工段维修班先后获得全国“李斌式模范班组”和“全国安全管理标准化示范班组” 荣誉称号。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为发挥科技带头人作用,2012年6月,姑山矿成立了以李明军为负责人的磨选创新工作室,2014年升级为马钢集团公司级创新工作室,并命名为“李明军创新工作室”。成立以来,工作室围绕“降本增效、提高产能、节能减排”的创新目标,积极发挥团队优势,查找生产过程中的疑难问题共同研究讨论解决方案,主动协调实施,并及时整理总结创新工作成果,一批合理化建议和技术创新成果正在生产实践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创造经济效益达1300万元。他多次利用停产检修及个人休息时间组织磁选工及磨矿工进行培训学习,共培养出磨矿工24名、磁选工12名、泵工5名、维修工8名,在各自的岗位上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为选矿培养了坚实的后备人才。在马钢第五届、第六届职业技能竞赛中,他指导的两名职工分别荣获磨矿工、磁选工一等奖,获得了“技术状元”称号。
“练就好技术,干出点名堂,就得不断打磨。”李明军对自己要求严格,对身边的同事要求也不放松。工作室成员、李明军的另一位徒弟袁本进对此深有体会。一天深夜,已经入睡的袁本进被师傅打来的电话吵醒,讨论他俩参与的改造项目技术细节,直至意见一致。“我们都已经习惯了,师傅平时很随和,但在工作上就是这么较劲。”袁本进笑着说。
“任何工作都是社会分工的一部分,都要有人去做。这么多年,要说经验,我觉得可以用一句话概括,那就是 ‘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磨一行’。”李明军的话很朴实。
宝剑锋自磨砺出。“磨”出来的大师,李明军名副其实。
工匠结语:
李明军从参加工作至今一直坚守在生产一线,在铁矿选矿生产技术方面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实践经验和独特的见解。生产中,他能精确地手摸红矿螺旋分级机溢流细度,与实际测量误差在±0.5%。目测精矿品位误差在1%以内,准确及时对现场进行调整。并利用所学专业知识结合现场实际,进行工艺改造和设备改进,提高磨选工艺流程的适应性,被大家公认为创新创效带头人,被工友们誉为“磨”出来的大师。(文/张红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