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山工匠 行业先锋┃首钢矿业公司运输部 易广生
矿山工匠 行业先锋
他们惟精惟一,他们勤思善悟,他们志趣非凡,他们倾情致志,他们“心在一艺,其艺必工;心在一职,其职必举”,将个人梦想与企业命运紧紧相连,在蔚为壮观的中国当代冶金发展史上写下了自我实现的人生华章,成为企业价值创造的标杆,成为行业创新突破的先锋!
“火车头”易广生
易广生,首钢集团有限公司矿业公司(以下简称首矿)运输部机车钳工。1965年3月出生于北京市丰台区,1984年首钢技校毕业后进入首钢运输部工作,是名副其实的老运输人。凭着对技艺的执着,对质量的坚守,对创新的突破,他先后获得多项荣誉:首钢北钢公司“最佳操作手”、 首钢“四小科技”二等奖、首钢劳动模范、首矿“矿山之星”、首矿技术带头人、首矿优秀共产党员等。三十年磨一剑,他用实际行动传承着首钢精神、矿山传统,执着坚守、担当奉献,勇做新时代国企产业工人排头兵,成为职工群众心中的“火车头”!
不吝于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上世纪90年代,首钢运输部从资阳机车车辆厂采购了数台GK1型机车,这种车使用的是JZ-7型制动机,这种制动机能在1-2秒内完成机车制动与缓解。
“到底是什么样的制动机能让这么大的机车在极短时间内完成充风与排风呢?”这让易广生觉得不可思议。也正是这份好奇引起了他的探索欲望与学习兴趣。“当时并没有奔着掌握技术去学习,仅仅是对这种制动机好奇,只想弄明白它是怎么做到的。”易广生说。
由于是新车,所以相当长的时间内没有检修和处理故障的机会,即便如此,他还是一口气买了6本厚厚的专门介绍JZ-7制动机的书籍。那段时间里,用他同事的话说:“易广生好像走火入魔了一样,天天拿着本书看,只要有GK1机车进来,即使没有他的检修项目,他也要在车上,脑子想的,嘴上聊的,都离不开JZ-7。”提到这事,易广生笑着说:“当时就是特别感兴趣,它结构完美、动作迅速,就像一个宝箱无时无刻不吸引着我。”
随着时间的流逝,新机车的制动机慢慢开始产生故障,闸开始漏风,但与之前接触的达哥闸不同的是,JZ-7漏风不需要研磨,只需要更换胶圈,处理起来简单方便。但核心困难在于如何准确判断故障类型。因为是首次接触,大家没有检修经验,这就需要深厚扎实的理论基础作为支撑。就在这个时候,易广生之前那些努力有了用武之地。他汇总了6本书的理论知识,与初步故障现象逐一对比进行排查,处理一条,记录一条,不仅摸透了JZ-7的所有工作机理和闸体构造,还逐渐积累了实战经验。用了3年时间,编写了《JZ-7制动机常见故障判断法》,里面包含100多种方法。
易广生说:“很庆幸我没有因为当时不需要就放弃探索,事实证明,没有白费的努力,没有用不到的知识,我很感激那几年的积累,正是那时候的学习为我后来熟悉机车构造、探索制动机改造打下了基础。”
没有谁的成功是一蹴而就的,成功的背后都是努力与汗水的积累,“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机车就是易广生的舞台,年轻的时候,他没有吝啬自己的时间和精力,也没有计较付出是否有回报,只是默默的潜心修炼,用知识与实践积淀技术素养、积攒内功,一路“勤思”“勇战”。
因为热爱,成就百吨电机车制动机改造“首例”
2011年,首钢运输部迁安地区成立维检中心,人到中年的易广生,在异地创业与原地留守间选择了他热爱的机车,坐上由北京石景山开往河北迁安的班车,开启了他的异地工作和生活。而后的这几年,他仍兢兢业业地坚守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也付出了比在北京工作时更多的努力。
2014年,运输部成立制动班,将分散的机车制动钳工、机车电工等工种整合起来。此时已是高级技工、制动检修专家的易广生,拥有丰富的工作经验和扎实的理论基础,当仁不让成为制动班的技术带头人。制动班刚成立不久,他们就接到一项重要任务—对100吨电力机车制动系统进行改造。
运输部在用的4台100吨电力机车是德国于1972年生产的工矿电力机车,制动机系统采用的是直接排风式克诺尔型制动机,这种制动机一般只适用于连挂车辆数较少的牵引作业。随着运输生产的发展变化,100吨电力机车需要牵引长大列车才能满足运输要求。但此种型号制动机在牵引长大列车时排风慢、制动距离长、无紧急制动作用,使得电力机车就像一个捆住手脚无法发挥能力的大力士,有力量也不敢使。由于使用时间较长,随着设备的升级换代,备件早已停产无法采购,这给电力机车制动系统的检修与维护造成极大困难。运输部经过认证,决定开展100吨电力机车制动机技术攻关改造,任务交到了以易广生为首的技术人员的手上,将百吨电力机车7218作为第一台进行试验。
近三十年的磨练,易广生早已不是当年那个依靠“依葫芦画瓢”改造备件的青工了,现在的他面对任何制动技术改造与创新都底气十足。机车进入厂房后,易广生先不着急制定改造方案,而是一点点摸索,弄清现用制动的每条管路和每个阀的作用以及每条管路风量的分配,充分了解其技术缺陷后再对症下药。经过研究后他发现,原来的制动机结构简单,而要改造的目标JZ-7制动机有7个阀,比原来多出三个,机车空间就这么大,多出来的阀要安装在哪里才实用又美观呢?易广生围着机车转了一圈又一圈,最终找到了解决方案:在空电瓶柜、司机座椅下、司机室门后等位置安装分配阀、中继阀和紧急制动阀。
阀的位置基本搞定,但工作至此却仅仅是开始,还有管路排布、风量分配等更多的问题等待着易广生解决。易广生说:“那段时间我晚上做梦都想着怎么解决这些问题。”在制动机改造中,易广生坚持“能够修复的备件绝不采购新品,能够自行解决的检修绝不外委”。他作为改造的核心人物,不仅要不断调试完善系统部件排布,还要对配合加工、制作零件的车工进行沟通指导,有时为了能使接头完美配合,亲自研究机加工工艺,终于将全车管线以最优方案铺设完成。
作为家在北京的异地职工,易广生每周末才能回家待两天,而百吨机车改造这一个月,他忙得一次也没回家。在他决定要回家看看的时候,正是7218机车进行试验运行的时候,他又留了下来。
试验如期进行,大闸、小闸作用正常,但在试验过程中发现有一部闸不起作用。易广生的心一下子跌到了谷底。机车又回到厂房,下班了,他没有跟着回宿舍;吃饭了,他还在机车上一点点查找原因。终于,他发现原来下车系统的DN20风管无法满足机车在非常制动时的风量要求,于是决定将DN20改成粗一些的DN32型风管。由于百吨机车管线铺设非常紧凑,原来的空间不足以安装更粗的风管,易广生凭着日常工作的积累,发现DF4DD机车的制动系统是双端操作,司机室内部管路走向有一定参照性,于是他决定参照DF4DD机车的下车管路走向对7218机车下车系统的管线进行重新铺设。但重新铺设管线需要的很多连接件无处购买,他就利用每天下班回宿舍的时间,绘制出30多张连接件的图纸,委托机械厂制造。一个月后,30多种、近百个连接件,以及几十米的管线到位。易广生像孩子看到了生日礼物那样兴奋。他们马上组织安装,60天后顺利完成组装。
修改后,机车再一次拉出去试验了,全车制动系统正常,制动机性能完全符合国家行业部门JZ-7制动机验收要求,改造成功了!这是全国冶金行业百吨电机车制动机改造成功的首例。这项改造,使机车突破了区域作业的局限性,克服了牵引数量少、短距离运行的不利因素,目前可适用于任何站区作业。同时能够充分发挥牵引功率,较当时在用的80吨机车很大程度上提高了运量。
改造“达人”,机车已经成为他生活的一部分
近年来,易广生已经成为矿山运输系统的名人了,大家都亲切地称他为“易老师”。之所以叫他老师,是出于对一位拥有多项小发明和技术改造成果的技术工人的尊重与崇拜。但是他说:“作为检修人,什么时候都不能丢弃一颗细腻心和两只勤劳手。”
易广生坚持打好制动机这套“组合拳”,保证所有型号电力机车制动机处于最优状态。他接着研究80吨机车的改造方案。虽然与100吨电力机车同属一类车型,但80吨机车内部风路、管路的排布都有所不同。为此,易广生带领几个青工在一没图纸、二没实物参考、三没外部技术支援的情况下,凭借自身技术及百吨机车升级改造经验,自行设计图纸,计算管路直径及长度。青工没有经验,易广生不仅要充当指挥官的角色,还得手把手给青工做示范。通过不懈努力,在2015年成功完成了80吨机车制动系统的改造,节约外委检修费用27万元。2019年底,易广生带领课题组进行150吨电力机车制动系统改造,为了能尽快完成改造任务,他回家直接把冬天的衣服拿到矿山,带领大家一路攻关,完成了机车改造任务。
“愿意接受新鲜事物,敢于动手实践”,这是易广生工作的秘诀。他依旧默默地在检修一线为了机车的行车安全与效率苦想点子,他开始探索制动系统之外的攻坚项目。
GK1内燃机车上的空气压缩机是通过把空气压缩后给机、列车制动系统提供动力的装置,GK1内燃机车是由两台3W1.6—9型空压机组成的,由于设计上的缺陷,过分追求排风量而忽略了装置结构,从而导致故障率高,使用几个月就出现问题,而且备件已无法采购。就在大家讨论如何应对难题时,易广生站出来说:“实在不行就将空压机的内部构造全都更新换代,改成现有备件检修的型号。”一句话让参加讨论的人员“炸了锅”。
“咱也没改过,有些备件连修都没修过,哪是说改就改的!”
“什么思路都没有,最后改完万一不能用了怎么办?”
面对大家的质疑,易广生坚定地说:“万事开头难,不试就不会有结果。”为了确保空压机修复优化成功,易广生又一次开始“想、翻、找、查、学”。几个通宵下来,易广生眼睛布满血丝,嘴角长了火泡。功夫不负有心人,最终他制定了修复优化方案,在研讨会上一举通过。方案刚刚通过,易广生便埋头在资料中研究起来。他不断地修改图纸,为了最大限度节约成本,故障件能修就修,实在不能修又没有新备件的,就根据自己的需求制作。就这样,连续一个多月,在一点一滴的较真儿中,易广生重新制作了空压机底座,将内部管路走向重新排布优化并更换控制装置,成功完成了NPT—5型空压机修复项目,提高了机车性能和作业安全性,单台减少检修、备件等费用8万元。
近年来,他先后攻克变扭器故障修复、电控翻车装置改造、点检车制动机改造等数十项技术课题,几年的摸爬滚打,易广生也从制动专业户变成了机车检修“达人”。
培育“青年工匠”的导师
易广生不仅自身技术水平过硬,对徒弟传授技艺也是倾囊相授。他带的徒弟都是近几年入厂的青工,毫无修理经验。签师徒协议时,易广生对他们说:“只要你们好好学,不出三年,一定让你们独当一面。”
为了能让徒弟尽快成长,他结合现场有利条件,在确保工作进度和安全的情况下,让徒弟挑重担。修理现场是他传授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地。2015年,两个徒弟跟着他参与完成了制动机改造、空压机改造等重点攻关项目,成为同批入厂青工中的佼佼者。2016年初,两个徒弟又自制GK1内燃机车侧百叶片,获得大家一致认可。他经常提醒徒弟:“不会的多学一点、不懂的多问一点、检查完多看一点、判断后多想一点、处理中多干一点。”不管是不是他的徒弟,只要青工去请教他,易广生都会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还会亲手示教。2016年底,在首矿青工技能精英赛中,易广生的徒弟高鹏跃以钳工组第一名的成绩被授予“青年工匠”。
近年来,易广生的故事在首矿广为流传。2017年,他的故事被收录到首矿《矿山工匠》一书中。为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2020年,首矿拍摄了《火车头易广生》党员电教片,将他的先进故事进一步辐射。运输部也以他的奋斗故事为蓝本,编写了《坚守》一书,向各班组发放,要求在岗职工认真学习易广生的先进事迹,争当“火车头”。
工匠结语:
工匠精神的精髓在于锲而不舍的坚持,这背后是对自己热衷事物的爱,易广生正是用对“火车头”的爱,诠释着一个机车检修工人的匠人之心。(文/井春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