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光荣:从抗美援朝战士到铁矿工人
盛光荣,今年89岁,是一位抗美援朝战争的亲历者,也是石碌矿山发展的见证人。
盛光荣1932年出生在湖南望城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小时读四书五经、唐诗宋词;十四岁时进入湘潭县立简易师范学校读书;1949年5月加入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9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先后在湖南长沙、衡阳,广东普宁、陆丰服役,立三等功一次。1952年底,46军138师入朝作战,他所在的413团3营12连在肃川一带战斗。12连是侦察通讯连,盛光荣任该连政治文化教员,负责战士的文化教育,协助指导员进行战士政治思想工作。在一次行动中,他和战士们每人背负6天的粮食和武器弹药,一天一夜急行军240公里,比敌人提前5分钟到达目的地,形成包围圈,取得了战斗的胜利。
历史的烟云散去之后,所有的峥嵘化作一枚枚隽永的军勋章:入朝作战纪念章、中南解放纪念章、抗美援朝70周年纪念章,还有入朝作战《立功证》等等,这些都是老人军旅生活的最好纪念。
1954年回国后,盛光荣在辽东要塞师三团炮兵连任职,1955年复员,进入河南电力学院读书,毕业后分配到四川省任水电站技术员,后来到海南铁矿,成为一名南疆矿山的开拓者。
1960年,盛光荣第一次来到海南铁矿。他说,当时石碌河以北还没有房子,河的南边是一些低矮的瓦房。街上没有像样的商铺,有一家海南粉店。因为矿工比较多,理发店、缝纫站的缝缝补补还比较热闹。
在党的领导下,大家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情高涨。一万多名建设者来自祖国的四面八方,他们为了新中国的钢铁事业聚集在石碌矿山。复产之初,矿山的生产条件比较落后,只有几部日式采矿设备。采矿生产靠人海战术,通过人工风钻、冲击式穿孔机打洞,装炸药爆破后用铁镐、三角耙、铁畚箕挖掘、装车。到了1961年,石碌镇成为昌江县政府所在地。建设了矿区商店、新华书店、邮电局等一些楼房。矿区也逐渐热闹起来。随着矿山的发展,职工的住房和生活条件也越来越好。
盛光荣先后在海南铁矿汽车队当搬运工、在子弟学校任教师、在劳动服务公司当会计、在枫树下变电所当值班,到服务公司当干部,1991年获得电气工程师资格。不论干什么工作,他都永葆军人本色,1975年,他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在工作中处处发挥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1974年至1980年,他先后5次被评为海南铁矿“半年度先进生产(工作)者”;荣获海南铁矿1980年技术革新先进个人、1981年先进生产(工作)者等多项荣誉称号;盛老先生说,“矿山的工作很辛苦,但是,我无悔无愧!”
盛光荣老先生1992年退休。走过了枪林弹雨,见过了生离死别,穿越了历史时空。回忆沧桑历史,老人似乎云淡风清,很少流露出激动的情绪。退休后的生活很有规律。一是在家里练练气功;二是看看电视,喜欢看一些科普类的养生节目。兴致之时,也写写诗、写一些养生心得。在盛老先生的身上,我们感受到他的乐观与豁达。
从老先生家里出来,向东望去,便是石碌河北岸的猴子山矿工陵园,那里安葬着无数的老矿工,他们扎根矿山、艰苦创业,为铁矿的开发和发展做出贡献。今年七一,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也是石碌矿山恢复生产64周年,我们向老一辈革命者和矿山建设者表达深深的敬意!(吴多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