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山工匠 行业先锋┃马钢矿业南山矿业公司 卜维平
矿山工匠 行业先锋
他们惟精惟一,他们勤思善悟,他们志趣非凡,他们倾情致志,他们“心在一艺,其艺必工;心在一职,其职必举”,将个人梦想与企业命运紧紧相连,在蔚为壮观的中国当代冶金发展史上写下了自我实现的人生华章,成为企业价值创造的标杆,成为行业创新突破的先锋!
匠 心 如 磐
卜维平的故乡有条采石河,它是马鞍山的母亲河,发源于马钢矿业资源集团南山矿业公司的凹山之巅。一股涓涓细流,穿山越岭,不舍昼夜,蜿蜒几十里,流到了卜维平的家乡,已经是波光粼粼的洋洋大川。这条采石河也仿佛是卜维平的人生写照,一九八零年,技校毕业的卜维平告别家乡,溯流而上,走进了凹山采场,开始了他的电铲人生。在这里,他和日月星辰对话,和艰难困苦相伴,和耐心执着相守。四十多年,用青春和热血,忠诚与担当,他以一个普通的电铲司机角色走上了中国工匠精神奖的领奖台,书写了一段匠心如磐的传奇人生。
一、感恩在心
儿时的卜维平对凹山采场十分神往,采场轰鸣的电铲、穿梭的机车、忙碌的人群,是他看不够的风景。为了亲身感受一下矿山的气息,有一天,他和几个小伙伴硬是徒步跋涉,来到了凹山采场。那时的凹山采场已经是华东地区最大的露天铁矿,采运选一条龙生产已经是机械化作业,比起脸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村劳作,更是让他和小伙伴们羡慕不已。农村的孩子容易满足,他们渴望长大了,能当一名矿山工人。
1978年中考时,当卜维平得知马钢技校招生,毕业后能直接分配到矿山工作,他毫不犹豫放弃了升学高中的机会,儿时的梦想照见了现实。
“当工人了,就要有当工人的样子”。老父亲向他传授的是农村人特有的本分纯真。亲戚朋友们在一片道贺声中,更多的叮嘱是要有一颗感恩的心,感谢时代改变了他的命运。
“一条大河波浪宽,分吹稻花香两岸……”。穿上新工装的卜维平心情同样特别激动,清晨,他迎着朝阳,阔步在采石河的大堤上,哼唱着这首充满激情的歌曲,更是浮想联翩。他知道,未来的道路十分漫长,但他必须要走好脚下的每一步。
给卜维平影响最深的是他的第一个夜班。那天晚上7点,卜维平跟师傅刚到岗位,就接到任务,要更换电铲大绳。那是个体力活,也是一个辛苦活,十几个男子汉,抡大锤、背大绳,一直干到凌晨四点多,个个累的筋疲力尽。他就问师父,这么累的活,为什么不能留到明天干。师父说,“你这一留不就耽误时间了吗,电铲不干活产量从哪里来,没有产量,效益又从哪来呢?没有效益,你的工资奖金又从哪儿来呢。”师父就是用这最简单的道理告诉他,当工人就要肯吃苦,不怕累,肯尽职,不偷懒。
师傅引进门,修行在个人。师傅的言传身教让卜维平领悟到认真是一切事业成功的基础。那是1981年3月的一个清晨,刚参加工作不久的卜维平上完夜班,拖着疲惫的身躯慢慢走向通勤车。
这时,猛地听到接班的徐良才的叫喊声:
“小卜,少了一把尖嘴钳子”。
卜维平立即意识到可能是昨晚更换驾驶室顶上的探照灯泡时,正好有一趟电机车进铲位,急着去装车,没来得及收拾。
想到这,他急忙一路小跑,赶了回来。徐良才师傅看到卜维平急匆匆的样子,连忙劝卜维平说:“小卜,你先回去吧,不然赶不上通勤车了,尖嘴钳子我帮你找”。卜维平去执拗地说:“没关系的,我丢的东西我好找”。说完就爬上了电铲,可在棚顶上四处寻找,却不见尖嘴钳的踪影。尖嘴钳到哪里去了呢?他跳下电铲,把工具包里的东西全倒出来,结果还是失望,急的他脸上直冒汗。徐良才师傅看到卜维平焦急的神情,他安慰道:“小卜,真找不到就算了”。“不!今天我非找到它不可,一定要完整地交班”。卜维平摆摆手。
忽然,他灵光一现。尖嘴钳会不会在电铲回转时,从驾驶室的棚顶甩出去了呢?想到这,他就根据电铲回转的弧线来回寻找,终于在矿石堆中找到了那把尖嘴钳子。
认真就是卜维平的座右铭。在平常的工作中,他不懂就问,不会就练,该记就记,这个习惯几十年如一日,他的工作笔记本垒起来有二尺高,成了他人生进步的阶梯。
二、匠心如磐
将理想守住,待熔炉升华。这是矿石的品格,也是卜维平塑造人生的真谛。随着企业对人才培养力度的加大,电大、职大、夜大,甚至是自学考试,放飞了一大批求学上进青年的梦想。当时和卜维平从技校毕业一同走上电铲岗位的有七名同学,他们都通过求学深造,一个个都走上了新的工作岗位,但卜维平无动于衷,默默地在电铲司机岗位上日复一日,冬舞雪花,夏揽烈日。同学们借用阿尔巴尼亚的一部电影片名戏称他为“第八个是铜像”,卜维平知道,这是同学们的善意讽劝。按照卜维平的学习劲头和学习成绩,只要捡起书本,稍加温习,就会和他们一样,走入新的人生课堂。但卜维平认为,人生道路千万条,大海有广阔,高山有险峻,最美的风景还在于自己去发现。
所谓人各有志,遵从为礼。他为同学们的变化感到由衷的高兴,他自己却始终保持着心如止水的淡定。特别是到了2014年,卜维平已在电铲岗位上摸爬滚打30多年了,人生最美好的青春年华已经全部倾洒在电铲岗位上。考虑到卜维平的工作环境和身体状况,集团公司主要领导为更好地发挥卜维平大师的作用,准备让卜维平离开电铲,下山换一个环境。卜维平得知后,首先涌上心头的是满满的暖意,一个普通的电铲司机能得到领导的如此厚爱和关切,幸莫大焉,同学们也为他感到高兴,但卜维平却陷入了深深的思索。
那一晚,他辗转反侧,夜不能寐。却之不恭,受之有愧,他也第一次尝受到了人生纠结的滋味。最后,他下定决心用坦诚来打消纠结。于是,他拿起笔给领导写了一封信,汇报了自己的心路历程。
他在信上说:“我所学的理论和掌握的实践都与电铲紧密相连,即使基层管理经验也仅限于电铲工种操检合一的层面。虽然对基层管理经验在您们的眼中具有独特的,符合维护操作岗的经历和经验,能在矿业系统推广和示范,但若离开了适合我生长、发展的土壤,还能否象现在这样起作用或更大的作用,我扪心自问,您的抬举与我实际能力还是有差距的。在基层这样的环境我更适应,尤其是在南山这个平台,更利于我专长的发挥利用”。
坦诚是理解的通行证,卜维平对电铲事业的热爱,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感情积淀。三十多年的结伴电铲,缘定电铲,锻炼的是一种无怨无悔,坚定不移,忠诚敬业的匠心。
三、小试牛刀
机遇总是青睐有准备的人。1990年3月,全国冶金系统和团中央联合举办的第二届青工大比武,给了卜维平一次亮剑的机会。经过层层选拔,他一路过关斩将,代表马钢参赛。
在备赛期间,正处在最热的七八月份。单位专门为卜维平配备了电气、机械、操作等方面的专业培训师。为了能学到师傅手中的绝活,他不顾采场翻腾的热浪,抱着西瓜跑到电铲上求艺。他觉得向这些富有经验的师傅求教,远比书本上的收获要大得多。那一年,在强手如林的总决赛中,他脱颖而出,取得了大赛第三名的好成绩,获得了“全国新长征突击手”荣誉称号。通过这次培训和比赛,使卜维平的专业理论和实践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此后,他在生产实践中悟出了“满、快、稳、准、勤”的五字操作法和挖坑填石防陷操作法。其中,《挖坑填石防陷操作法》被省总工会命名为职工先进操作法,给矿山同行优化操作提供了借鉴。
1991年初,冶金部的标杆红旗设备422号电铲机长需要新人来接任。当时,就有领导想到了卜维平,但是也有人担心他这根嫩竹扁担挑不起。因为,422电铲不但产量领先,设备故障率低,而且设备维护月月是满分。有些人怀疑他有没有这个能力把这杆红旗扛下来。最终,单位还是大胆地启用了他。
领导的信任是卜维平最大的鞭策。每天,电铲上几十个关键部位他都一丝不苟的去检查,特别是机械润滑部位更需要仔细,该注油的一点都不能少。由于电铲是三班制作业,十个人的岗位,仅仅靠一个人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要把大家的积极性都调动起来。卜维平拿行动做表率,苦活累活他抢在先。特别是设备维护,他更是扑下身子干。就这样到了年底,冶金部组织的专家组来检查验收时,422电铲不仅单机产量比前几年还高,设备技术维护等级更上了一个档次。
四、临危受命
2011年4月,高村铁矿警钟骤然响起。报表显示:前四个月欠产90万吨。究其原因,电铲故障频发,生产效率低下成了制约产能释放的瓶颈。
关键时刻,卜维平临危受命,扛起了高村铁矿电铲工段段长这付重担。由操作电铲到管理电铲,卜维平转换的是角色,不变的是本色。他坚持做到心不离采场,身不离电铲。
报到当天,一个告急电话就给他来了一个下马威,原来是一台电铲因故障而趴窝了。他二话没说,抓起安全帽就风风火火地赶往现场,这一干就是半夜。此后的一段日子里,他几乎天天泡在采场一线,以至有人说:“这个新段长,就知道卖力气。”其实他把卖力气当调研。他认为卖力气是掌握到第一手资料的捷径。
接着,他凭借自己掌握的情况,对采场上的每一台电铲都找出“病因”,开出了一张张”药方”。
电铲的电控系统放大倍数是由生产厂家按一定的技术参数设定的。针对高村采场有的电铲使用时间长,出现了老化劣化的现象特点,他果断将电控系统倍数由原来的3-3.5倍数下调至2.5-3倍,此举使发电机组空载电压下降10%,电动机的堵转电流下降到15%左右,这样电控系统反馈惯性趋缓,使机械部分运转的平稳柔韧性上升,从技术上制约了司机的非理性操作。这项改革使采场电铲的设备故障台时,由原来的每月570小时下降到170小时,铲装量由原来的110万吨提升到150万吨。由此,每台电铲每年可节约成本约15万元。针对WK4A型电铲机组通风系统耗能大,通风不畅且机体振动大容易导致发电机故障等问题。他带领大家实施技术改造,使电铲故障总台时下降60%,每台电铲节电达14万KW/h,节约了成本15万元。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为确保生产高效有序地进行,他大力强化生产现场的秩序管理、安全管理、技术管理、设备管理,制定出了16项、113条内容的操作性很强的考核制度,并顶住压力,严格执行。从而使岗位目标更加明确,人员责任更加清晰,工作流程更加透明。新招频出,招招见效。他还打破原有的操作维护理念,由“七分维护三分修理”转变为“九分维护一份修理”,节约了设备的维修成本,提高了设备的作业率。
五、尽锐而行
自1996年卜维平荣获全国技术能手后,荣誉、鲜花纷至沓来。安徽省“五一”劳动奖章、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劳动模范、国务院特殊津贴享受者,而这一切,对卜维平来说都是过去的历史。
人生需要清零,使命担当永远在路上,他更看重的是“卜维平创新工作室”、“国家级卜维平技能大师工作室”及“马钢矿山工匠基地”。
一人百步不如百人一步。卜维平深知团队力量的重要性,多年来,他认真传授技艺,培育信任,年年为马钢各矿山电铲司机培训授课和实践指导,先后有194名电铲司机受训后达到中高级工水平。其中有24名电铲司机经过考核被聘为工人技师,同时还培养了13名岗位技术带头人,1名市和马钢双料首席技师,1名马钢首席技师,10名高级技师。卜维平为马钢矿山岗位职工成才及创新创效,像一柱红烛,燃烧了自己,照亮了别人。
随着矿山的发展,公司的电铲从最初的1立方,到后来的4立方,而现在已经是10立方。过去用的是柴油机、直流电机,现在已采用变频电机。电铲设备的更新换代,科技含量不断提升,要做到操检合一,人机和谐,难度可想而知。为使各种规格的电铲驾轻就熟,多年来,卜维平采取蚂蚁啃骨头的办法,不断学习新知识,努力掌握新本领,刻苦钻研新技术,攻克了制约电铲作业的多项难题,取得了多项技术创新成果,多项发明创造获得了国家授权专利。
2012年,南山矿业公司组建了卜维平创新工作室。卜维平以创新工作室的孵化作用,示范引领高村铁矿的矿用汽车、牙轮穿孔、爆破、采矿技术四个创新攻关小组,在高村铁矿掀起了一股创新创效的旋风,使这个一度采剥失衡、工序不畅的新矿山一举跃上了国家级绿色矿山的新台阶。
高村铁矿的经验,开始在南山矿业公司生根开花。南山矿业公司以卜维平创新工作室为核心,先后在采、运、选、尾、生产辅助、集体单位成立了10个职工创新工作室,团队技能人员达到了131名,对卜维平和他的团队来说,这既是一个创新创效的舞台,也是一种超越的挑战。
南山矿和尚桥选矿厂2013年建成,是华东地区自动化程度首屈一指的现代化选矿厂。但选矿厂圆筒仓出料口堵塞问题频繁发生,不仅给生产造成严重影响,而且在每次疏通作业都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为此,公司决定由卜维平组织攻关团队,全力解决这项长期困扰生产的难题。
一个月内,卜维平带领团队沉下心来,把所有的工作做细做实,设计了7套解决方案,经过认真研讨,最终选用了高压水枪多点冲仓的方案,经过安装调试改进,终于使这一久攻不克的难题得到了解决。
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卜维平甘当铺路石,带领核心技能团队,广泛开展创新创效活动,累计完成创新革新成果1353项,征集合理化建议1374条,国家授权专利206项,先进操作法45项,产生直接与间接经济效益2.14亿元。
人生无站台,为了心中的那份执着,卜维平是一位不知疲倦的梦想追逐者。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勇于超越自我的信念已经牢牢植入在他的内心深处。匠心如磐,大道无疆。就像哺育他成长的采石河流水,只有奔腾不息,才能流向更加广阔的海洋。
为了心中的那份执着,卜维平是一位不知疲倦的梦想追逐者。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勇于超越自我的信念已经牢牢植入在他的内心深处。匠心如磐,大道无疆。就像哺育他成长的采石河流水,只有奔腾不息,才能流向更加广阔的海洋。(文/陈启贵 耿涛 左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