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冶铁矿选矿系统全流程提质增效侧记
不漏一粒“粮”
——大冶铁矿选矿系统全流程提质增效侧记
粗碎机将大块矿石挤压破碎成小块,经中、细碎筛选,被皮带源源不断转送到球磨摆式上方的矿仓……10月8日早上7时55分,从丁班接过精矿生产“接力棒”的选矿车间破碎班长黄志鹏,在布置完交接班工作后,快步走进监控室,通过分布在各个点的摄像头,聚精会神观察着设备的运行情况。
“我们劳动竞赛的目标是每天破矿量达到9000吨,碎矿粒度合格率85%以上,必须满足下道工序的要求,否则将受到严厉考核。”据黄智鹏介绍,近年来,大冶铁矿在加工自产矿的基础上,增加了外购和港口等“百家矿”,通过增量提质的方式,降低生产成本,提高效益指数。
矿石性质由单一向成分复杂转变,给工艺流程控制带来了难度,而破碎工序是精矿生产的第一道关口。为此,破碎工序采取“盯点控线”的方式,提高矿石入磨质量。即紧盯粗、中、细碎机3个破矿点,保证排矿口达工艺标准;加强全破碎工艺生产线的联控,保证破矿量和破碎入磨粒度合格率的双提升,实现多破少磨。同时,破碎设备经改造,形成了4个独立的下矿系统——不符合入磨标准的进一步破碎后送入球磨机,符合标准的直接送入球磨机,极大提高了生产效率。今年1-9月,除去例行检修时间,月均破矿量均超过25万吨,粒度合格率超计划1.5%,为下道工序创造了好的作业条件。
大冶铁矿自产矿为含铜磁铁矿,以铁、铜为主,并伴生有金、银、硫等有用元素,加强回收对满足客户需求和提高效益的意义重大。选矿系统通过加强各工序质量动态分析监测,优化工艺流程,进一步提升多金属的回收水平,拓宽附加矿产品的增值空间。
购矿前,该矿要先算一笔综合经济账,作矿石试验后,确定是否符合生产要求,赚就进,赔就不进。再根据试验结果选择相应选别流程组织生产。
“矿石性质变,流程跟着变,转换流程就像开关水笼头一样,保证选别质量的同时,降低工序成本,提高生产效率。”据该矿首席选矿工程师张亚朋介绍,针对不同性质的矿源,先后对选矿进行了破碎、球磨、磁浮选等流程优化,实现了多流程灵活变换。
——不含铜硫的矿,停开铜硫选别设备。
——含硫不含铜的矿,开启铁、硫等选别设备。
——含铜硫的矿,开启选矿正流程,同时选别铁铜硫。
不光如此,当班期间,质检人员每隔2小时就要到现场取一次样,并将化验结果反馈给相关工序的岗位人员。碰到生产指标异常情况,车间技术人员将第一时间赶到现场进行“会诊”,指导岗位人员调整工艺操作。
针对含铜硫高的原矿,增加药剂量和刮泡量;
针对硬度高的原矿,降低球磨处理量,提高分级返砂量;
针对易选的铁矿物,减少磁选段数,降低设备能耗的同时,提高回收率。
多破少磨、均给细磨、精选多收、铜矿攻关、流程优化、尾矿再选……近10公里长的精矿生产线上,技术和各工序操作人员坚守岗位,精心操作,密切关注着产品质量,充分发挥现有装备优势,不漏一粒“粮”。
据统计,今年1-9月,大冶铁矿选矿系统累计降低综合成本450万元,铁、铜金属实际回收率分别超考核值1.687%、1.296%,银金属实现计价,增效100多万元。特别是9月份,生产矿山铜533吨,铜金属实际回收率超考核值的2.131%,创历史最好水平。累计输出317批次铁精矿,铜、硫等产品畅售省内外,过硬的质量在用户中树立了良好的“武钢造”品牌形象。(邵亮方国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