匠心炼“金”牌
匠心炼“金”牌
——记第四届全国冶金矿山行业技术能手王金平

2024年11月11日,第四届全国冶金矿山行业职业技能竞赛在安徽马鞍山市举行。本届大赛集聚了冶金矿山系统的众多顶尖职业技能人才,进行挖掘采运和桩工机械司机、重冶备料工、电气设备点检员、机修钳工、金属矿井下开掘工五个工种的技术比赛,经过严格的理论考核和激烈的实操比拼,来自宝武资源马钢矿业南山矿的职工王金平一举夺挖掘采运和桩工机械司机的第一名,并荣获“全国冶金矿山行业技术能手”的光荣称号。
一
11月11日下午,宽敞明亮的马钢教培中心,各路选手端座在一排排电脑前全神贯注地答题。选手们一边在脑海中分析题目,一边快速地点击鼠标,力争在最短的时间完成全部答题。此次理论考试,题目均由专家团队精心策划,涵盖200余道题目,旨在深入考察选手在本专业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也注重选手分析和实践能力,力求全面、客观和准确地反映选手的综合能力。
面对复杂的专业技术规程和设备电气、机械故障诊断,王金平轻车熟路。
作为南山矿高村采场502电铲的一名优秀机长,王金平长期坚持刻苦自学,多项革新成果和合理化建议得到采用和推广,不仅大大降低电铲设备故障,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也为矿山带来了良好的效益。电铲司机的岗位虽然辛苦,但他愿意在最艰苦的岗位磨练自己。
采场最深处,青春也精彩。一切付出都是日常,几十年扎根采场第一线,他以一点一滴的努力,日复一日磨砺着自己的理想人生。历经数小时的紧张答题,王金平凭借扎实的功底终于提前完成所有试题。
走出考场,自信的笑容在他黝黑的脸上绽放。这一幕,像采场的阳光一样生动,像黝黑的矿石一样坚实。
成绩公布后,王金平试卷成绩以97.0分稳居第一。
二
短暂的休息和调整后,选手们依次进入实操现场。
11月,采场的风扎在脸上生疼。选手们顾不上这些,他们精神振奋、信心百倍地投入到最关键的比拼。
王金平的考位并不显眼。他不记得自己是第几位出场的,他的眼睛只盯住驾驶室前方的测点,操纵杆不停地转换,挖掘机在他的操控下,像一个乖乖听话的孩子。人机合一,这是日积月累后得出的经验,也是人和设备的最佳境界。
实操考核模块由预与决赛综合成绩组成,选用太原重工生产的WK—10B型挖掘机作为竞赛设备,着重考察选手在提升、推压、回转等方面操作的能力,考核项目设实操笔答、稳中求快、精准装卸、独具匠心四个科目。每一项板块都限制了时间,最长30分钟,而最短的只有1分钟。
就拿一分钟的考核板块来说,道具是240毫米×115毫米×50毫米的一块红砖,装入2毫米厚15毫米高的金属底盒,底盒接入声光报警装置。选手操作电铲,用铲斗斗栓孔外壁将在限位面远端中心线纵向放置的红砖,沿直线勾回至100毫米处的定位点,红砖不得触碰限位线,一旦碰触引发声光报警,比赛得分就会相应扣除。重型挖掘机的铲斗重达数千公斤,操作要求极为严苛,不仅要求红砖必须完好无损,其投影面亦需保持完整无缺,且红砖被勾离定位点后,红砖上沿最远端距定位点垂线距离偏差不得大于50毫米。就好比一分钟之内,要用一根巨型的针头穿过小小的针眼,难度可想而知。
选手们屏住呼吸,谨慎操作,纷纷拿出自身的看家水平。成绩公布后,王金平科目一满分;科目二80分;科目三98分;科目四70分,实操部分的总分为83.40分,综合比赛成绩87.48分,名次分35分,几项硬指标均超过了其他选手,最多的一项领先第二名6分之多。
所有的付出,都是汗水所得;所有的付出,都十分值得。
三
前几年,南山矿高村采场十立方电铲承担该矿主要采掘任务。在采掘生产作业中,因设备磨损,电铲拉门绳频繁发生磨断现象,严重影响了生产效率。其环形轨道是由40只锥形辊轮和上下环轨组成的直径3800毫米的大型止推轴承,正常维护润滑时必须停机,然后由司机攀爬到1.8米高的履带上人工涂抹黄油。由于回转平台和下机架之间空间狭小,加上抹油不均匀,极易造成环轨点锈蚀和淬火硬层磨损过快,最终造成设备无法回转,需停机待修。
王金平通过反复揣摩,利用相关原理,发明一种遥控自动喷油装置,使上下轨道和40只辊轮使用寿命由2年延长到4~5年,大大节约了停机润滑的时间,有效提高了设备作业率。目前,这项发明已在高村采场5台10立方电铲中推广使用,给企业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
电铲设备后保险牙是防止推压机构铲杆推压向前运动时窜出的刚性安全保护装置,可以防止司机操作失误或电气失控致铲杆过伸时强迫停止运动。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无法避免司机在远距离挖掘或卸载时撞击后保险牙,极易造成铲杆再向后回缩,铲杆齿条与推压齿轮错牙的故障。严重时可能导致保险牙断裂,铲杆猛然撞出,直接威胁到铲杆右下方司机室内的司机生命。
这是多年来一直困扰高村采场安全生产的“老大难”。
王金平刻苦自学,在工余时间多点测量,几易草图,在铲杆尾部加装电子位置传感器,把位置信号的开关量信号与挖掘机推压控制信号比较参数联锁,达到铲杆行程限位自动化控制的目的,有效避免了设备故障,不仅节约了大量维修成本,更确保了司机室内操作人员的安全。
上述两项成果均获得国家发明专利。这是他付出的回报,也是一线产业工人智慧的结晶。
四
拥有两项国家发明专利的王金平,并不以此为满足。
在电铲设备的实际操作中,由于货源下有时暗藏有大块或底跟,司机操作方式不同,在推压控制器时,稍不留神就会支大架子,轻则容易造成机棚前墙板和车的平台栏杆挤压变形,重则造成设备大的冲击与震动,引起设备受损。
王金平利用电铲设备改造之机,频繁接触武汉厂家的专家虚心求教,触类旁通。专家在调试设备时,他在一旁有心观察,暗暗记下大量的调试数据。“0405”和“0406”菜单中厂方专家推荐的主回路是450A,但实际效果不是很好。他经过实验,将主回路调至300A,虽然有所改善,但他认为还有调整的空间。于是,又经过反复多次的操作实验,将主回路300A调整到350A最佳位置。现在,电铲推压手柄位置即使在最大时,也不会出现支撑架不稳定的现象,同时也提升了铲车挖货的效率,502电铲连续保持较高的产量,成功打破了日产6000吨产量的新纪录。
一个优秀的电铲司机不仅要具备熟练的操作技术,还应具备随时识别和清理故障的能力。一次,正当王金平准备上机作业时,检修工说吊机刚刚进场,马上就要翻平台。他赶紧爬上去检查平台,突然发现不久前刚焊接的高压环瓷瓶底座钢板出现长15厘米、宽1厘米的裂缝,赶紧叫来焊工补焊后才松了一口气。如果他不多留一个心眼,一起较大的设备事故就有可能发生。一次,一台辅助变压器底部出现砂眼,从兄弟车间补焊后即将装上电铲使用。他在检查时发现玻璃观察孔上被喷上了一层银灰漆,当他小心刮开油漆,发现变压器里居然空无一滴油。对于熟悉电铲操作的行家而言,变压器油不仅是其散热的关键,更是绝缘的保障,一旦缺失无异于给设备安全埋下了定时炸弹。他将情况及时反映,可反馈回来的信息却是:油已加满。他执意坚持自己的判断,直到懂行的电工来到现场,拆开后才确认变压器里果真没有加油。
长期的一线实践,他不仅掌握了电铲司机所应具备的操作理论,对常见的隐患判断和故障处理也得心应手。在一次设备例行保养中,他发现大车电机后端的轴承有些发热,随即用一把螺丝刀放在端盖上,用耳朵贴近把柄,听见里面有细微的“吱吱”声,细心的他当即判断可能是轴承缺油了。果不其然,当他找来尖嘴油枪注入适量黄油后,轴承内部的“吱吱”声随即消失。
502电铲行走对轮为圆形橡胶圈缓冲连接,不但故障率高,且备件稀少紧缺。因为电机底角位置设计不合理,电机抱闸光轮与行走减速箱之间的间隙小,使得标准对轮螺栓无法穿过,检修工只能将螺栓锯短,然后安装焊接。由于普通钢锯条很难将螺栓锯断,处理这类故障往往费时费力,严重影响电铲的出勤率。王金平经过观察比对,并且绘制大量草图,最后提出水平后移电机位置1~2厘米,并在地脚加工安装两只顶丝的建议。成功实施这项改造后,对轮螺丝一直保持良好,电机底脚再也不会松动,基本杜绝了此类故障的再度发生。
五
小改小革,学以致用,将自己的聪明才智转化为提高工作效率和劳动生产率,为身边工友尽可能创造一个安全、舒适的环境,也是王金平多年来孜孜不倦的追求。502电铲是一台老旧设备,其操作室座椅原是直角形固定位,电铲司机姿势僵硬不能变换,一个班下来常常腰酸背痛。他经过反复琢磨,把座椅背改造为可以调节角度方位,使司机操作的舒适度大大提高。采场灰尘大、工作累,但工作之余,他喜欢把司机室弄得干干净净,玻璃擦得亮亮堂堂,让接班工友能够舒服地作业,更好地观察。
将自己所有的聪明才智转化成一项项实实在在的成果,不善言谈的王金平对此会心一笑。“你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他记得,同在一个采场的全国劳模、电铲司机卜维平曾说过的一句话。
在卜维平大师身边,王金平实实在在地学到了很多技术,更学到了很多工作和人生理念。作为卜维平大师创新工作室的一名普通成员,他在2019年南山矿电铲专业技能大赛中获得第一名,被授予“矿山杰出工匠”称号;2020年又获得马钢矿业集团电铲司机技能大赛第一名的优异成绩。(王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