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山工匠 行业先锋┃武钢资源金山店矿 周国洪
矿山工匠 行业先锋
他们惟精惟一,他们勤思善悟,他们志趣非凡,他们倾情致志,他们“心在一艺,其艺必工;心在一职,其职必举”,将个人梦想与企业命运紧紧相连,在蔚为壮观的中国当代冶金发展史上写下了自我实现的人生华章,成为企业价值创造的标杆,成为行业创新突破的先锋!
来自地层深处的“能工巧匠”
俗语道:“三十六行、钳工为王”。在武钢资源金山店矿业公司就有这样一位钳工“能人”,他文化程度不高,却通过不断地刻苦钻研,不断地实践,让自身逐步成长为一名钳工首席技师;他不畏困难,勇于创新,着力解决设备各种技术难题,被职工称为设备故障的“诊断师”;他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倡导团队协作,通过创建“国洪工作室”,带领28名攻关小组成员,先后荣获2项国家专利,4个成果荣获武钢集团和武钢资源创新成果优秀奖。由于成绩突出,他先后荣获武钢资源、金山店矿业公司技运会状元、金山店矿业公司降本创效明星、三型职工,2016年,评为湖北省黄石市首批“东楚工匠”。他就是中国宝武武钢资源金山店矿业公司采矿分公司“国洪工作室”负责人,钳工首席技师——周国洪。
一、勤奋铸就基石
提起周国洪,采矿分公司的职工个个都会竖起大拇指啧啧称赞:“有股钻劲,爱学习,对什么事情都很认真。”
1991年,周国洪从技校毕业后,便分配到金山店铁矿井下车间一区工段当了一名钳工,从此他就扎根在这个行业,一干就是29年。也许是周国洪天生对维修技术的爱好,或许是因为年轻好胜,永不服输的锐气,周国洪对井下设备的各种维修都产生了好奇心理,他像个求知若渴的学生不停地问这问那,总想一下子就把所有的技术学到手。不论什么设备坏了、遇到问题了,他都要凑到跟前仔细看着师父手脚麻利的对故障设备“把脉”、“治病”。
看到他对维修有如此浓厚兴趣,师父拍了拍他的肩膀说:“钳工这技术,最忌急于求成,要从基础学起,并注重理论结合实际,还要不断揣摩,不断总结,不断实践,这样才能有所提高。”师父的一番话,犹如烙印般印在了周国洪的脑海里,他在心里暗下决心:一定要成为一名优秀的钳工。从此,周国洪便全身心投入到钳工基础学习当中,而且,每次的检修现场总会看到他专注的眼神和不停地发问。
为了让自己提高更快,他随身携带一个记录本,将师父所讲的各种小技巧、设备故障判断和处理方法,以及在检修中各种要领等,一一记录下来,回家后,认真进行熟悉和巩固。由于文化基础差,底子薄,学习起来显得异常艰难,可周国洪并没因此放弃学习,反倒更加刻苦。酷暑季节,别人在外乘凉,他却拿着蒲扇在家仔细研读各种书籍,一遍不行两遍,两遍不行三遍,直到把每项基础知识弄懂为止;严寒时节,别人早早躲进被窝里睡觉,他却用毛巾裹住双脚,入神地研究图纸,查看设备工作原理及构造,一直到深夜。如果遇到图纸看不明白的地方,便将图纸拿到现场逐个进行比较,或是找老师傅请教。正是有了这种勤奋好学的精神,在不到一年的实习期,就能很快判断处理各种设备疑点难点,成为班中排除故障的佼佼者,在同批入厂的工友中,他第一个顺利通过上岗考试。直到现在,他依然保持着笔记本随身带的习惯和孜孜不倦的学习劲头,各种新图纸,各类新故障,各项新技术,都是他努力学习的内容。
随着技术不断发展和矿山发展的需求,原先在矿山担任主力军的气动采矿、运输设备,不断被效率更高、智能化水平更新的电动、液压设备取代,这也对钳工的设备维修技能和知识结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005年,由于产能扩张的需求,电动铲运机替代了老式T4G出矿设备,面对机电一体化新设备、新工艺,周国洪深知,只有时刻学习新知识,丰富自己的头脑,逐步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磨砺自己的意志,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检修工人。他将学习视作自己不揭的动力,不仅善于抓住每次机会提高自己的技能水平,而且注重理论知识不断更新。他在请教厂家技术人员的基础上,还自学了铲运机电流控制液压工作原理、直流电控制交流电工作原理,让自己成为了一专多能、技术过硬、业务精通的维修能人。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长期的学习,2008年,他被聘为金山店铁矿首席钳工技师,在2012年原武钢矿业公司举办的职工技运会上,他一举夺得钳工技术状元。
二、团队迸发活力
产能不断扩张,设备不断更新,管理不断提升。面对新形势下对职工专业技术技能要求的进一步提高,周国洪深知,只有培养造就一支“素质高、能力强、技能精、敢攻坚”的专业化、职业化的团队,才能满足和适应矿山发展需求。
周国洪把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有机地融入到平时工作中,促进了个人技术技能全面提升的同时,他主动向上级领导提出创建“攻坚团队”的想法,主要以“技能培训、小改小革、技术攻关、经验交流、创新创效”为目的,全面提升职工队伍的整体素质,最大限度提高设备运行率,攻克现场各种难题,保证生产顺畅,实现效率提升。在听到他详实的工作方案后,这个想法得到了领导的充分肯定。2013年,经过多方努力和筹备,以周国洪的名字命名的“国洪工作室”宣布成立,周国洪担任工作室主要负责人。
上级的支持给了周国洪强大的动力,让他备受鼓舞,干劲十足。随后,在他的感召下,很快聚集了一波立志矿山设备维保检修的工友,他牵头制定了《国洪工作室管理制度》,明确了职责分工、规范了管理程序、运行机制,结合各工种实际,拟定了详细的培训计划、培训内容,加强相互间交流,组织和带领职工学习新技术,探索先进经验,参与科技攻关,开发自主潜能,充分发挥职工聪明才智,提升职工的技术技能,服务生产,服务一线。之后,各工种的技能培训班、技术攻关小组、QC成果培训等一系列工作相继稳步开展。
“创建国洪工作室的主要目的就是要解决设备上的各种难题,为生产铺平道路。”在谈到工作室的作用发挥上,周国洪深有感触地说。
哪里的设备有故障,攻关小组就出现在哪里;哪里有难题,周国洪的团队就奔赴哪里。近些年来,采矿分公司的生产一直保持高位顺行,这也得益于“国洪工作室”各个团队,在周国洪的带领下,深入开展技术攻关,为生产的安全顺行提供了可靠的保障。这支攻坚团队也被职工称为安全生产的“贴心保姆”。
电动铲运机轮胎在使用一段时间后,磨损较为严重,必须要进行更换。在以往作业中,检修工采用千斤顶、撬棍、大锤等工具,借助人力手工拆卸轮胎轮毂。这种方法劳动强度大、效率低,易造成千斤顶在加力过程中损坏,有时还造成检修工手脚磕碰,不利安全,检修工曾怨声载道。周国洪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一个新的想法在他的脑海酝酿:能否制作一个自动或半自动轮胎拆卸装置,即可降低工友劳动强度,又可提高班组的检修效率。随后,他带领6名检修骨干组成一个攻关团队,上网查阅资料,一起交流、探讨、绘制方案草图,历经3个月的不断试制、改造,一台电动液压自动拆卸轮胎装置制作成功。经过多次现场试验,效果非常明显,将以往需要5人花费3小时的作业,减少到现在只需要2人30分钟就可完成,既方便快捷,又节省了人力物力,提高了安全系数,彻底将检修工从繁重的劳动中解脱出来。2014年,这项电动液压拆卸轮胎装置获得了国家专利。
在周国洪的影响和带动下,一个个团队孕育而生,一道道难题逐一化解,一个个攻关项目结成硕果。先后实施开展现场技术攻关、小改小革项目达30余项,有2个创新项目获国家专利,4个成果获武钢集团公司和武钢资源公司创新成果优秀奖;他个人先后荣获2012年原武钢矿业公司技运会状元;2013年金山店矿业公司降本创效明星、三型职工,2014年金山店矿业公司技术状元和原武钢矿业公司技术能手;2016年武钢资源公司、金山店矿业公司钳工技术状元;2016年,评为黄石市首批“东楚工匠”。
三、超越源自创新
“不断思考,敢于创新,这是他最大的优点。”工段领导经常这样评价周国洪。
2005年,随着新设备促进产能规模的不断提升,部分老旧设备的生产效率呈现出明显的不适应。为释放设备的最大效能,周国洪结合多年的工作经验,创新地提出了“变事后临时性抢修为事前计划性检修”的新举措,把工作的重点放在设备日常点检维护上,并为每台新老设备建立了一个“户口簿”,即把设备的生产日期、生产厂家、大修时间、更换备件时间、故障原因等相关资料全部建档备案,将设备分区划片,落实到个人,指定专人负责,让每台设备有人管,每次检修有记录。结合以往设备运行数据和运行规律,有计划的进行事前检修,同时对一些易损坏的部位选用进口器件,采取“定期巡检、定期倒换新旧系统,定期适当调整运行参数”的“三定”措施,加大了设备的维护力度,切实做好设备的动态分析,使设备时刻处于受控状态,提升了设备精细化管理水平。通过一段时间的试验,效果非常明显,周国洪所管辖的设备正常运行率达到98%,故障率比以往下降了15%。这种管理理念受到了上级领导高度赞扬,目前,在全矿设备系统推广应用,为实现年度生产目标顺畅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四、传承方能进步
一花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满园春。“要发挥新设备的最大优势,提高精细化管理水平,光靠自己一个人的力量是不够的。”正是有了这种想法,周国洪在班组内深入开展结对学艺、导师带徒活动,并制定多项激励机制,激活了职工学习热情,使班组整体水平得到全面提高。如每季度评选一对优秀师徒,每半年评选一个技术尖兵,每年评选一个设备维护明星,并给予相应的奖励,对落后者给予相应的考核。此举推行后,班组职工形成了比、学、赶、帮、超的良好氛围,大家围绕疑点想办法,针对难点想对策,设备定时点检率、维护率达到了100%,实现了“学习互动,技能互学,知识共享,效益共赢”的可喜局面。他所在的维修班,班员全部获得了钳工、电工、焊工高级技能等级证,5人次分获金山店矿业公司三型职工和降本创效明星称号;在井下现场实施技术攻关、小改小革项目达30余项,大大提高了井下设备的生产运行能力。
十年磨一剑,百年方成林。多年来,周国洪从未停止过自我充电。面对各种荣誉和成绩,他却十分平静。如今,他犹如一个上紧发条的闹钟,矢志不渝的用自己对钳工事业的满腔热情,铺就一条学习之路,创新之路,成功之路!
工匠结语:
从事井下设备维修多年,周国洪扎根基层,刻苦钻研,勇于创新,发挥自身钳工专业技术优势,做到理论结合实际,着重对电动铲运机、放矿斗等采矿设备,进行技术攻关。他善于发挥团队优势,带领攻关小组成功解决了现场多项难题,为井下生产顺畅提供了可靠的设备保障。他注重提升自身的技术技能水平,加强专业知识培训和提升,多次荣获技术状元、技术能手,被职工称为井下设备维护的“贴心保姆”。多次被授予黄石市“劳动模范”、“东楚工匠”等荣誉称号。(文/徐前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