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山工匠 行业先锋┃本钢矿业南芬露天铁矿 徐长兴
矿山工匠 行业先锋
他们惟精惟一,他们勤思善悟,他们志趣非凡,他们倾情致志,他们“心在一艺,其艺必工;心在一职,其职必举”,将个人梦想与企业命运紧紧相连,在蔚为壮观的中国当代冶金发展史上写下了自我实现的人生华章,成为企业价值创造的标杆,成为行业创新突破的先锋!
修理巨型汽车的工匠
他是本钢集团矿业南芬露天铁矿的工人技师徐长兴,辽宁省劳模创新工作室带头人,全国劳动模范。
1985年徐长兴从部队复员来到了本钢,如愿地登上了铁山。可他哪里知道,世界上有些风景是只能用来欣赏而不可体验的。徐长兴工作的车间是新成立的车间,没有厂房,一年四季都要露天作业。百里矿区,光秃秃的一片,没有生命的色彩,只有矿石灰冷的颜色。这里夏无大树遮阳,骄阳似火;冬无大树挡风,寒风如刀。一次,他冬天半夜“出诊”修车,山上的气温降到了零下40多度,袜子和鞋子冻在了一起,手套不能打弯,他的手上冻满了水泡,左耳骨膜也冻伤了,留下了永久的伤痛。一起分配到车间的同事,大都调离了检修岗位,而徐长兴却选择了坚守,这一守就是35年。35年,他从检修工到班组长,再到车间副主任;从转业兵到成长为全国劳模,经历了艰苦环境的考验,也几乎修遍了矿山所有的大车,而他自己也“修”成了矿里的技术专家。
南芬露天矿是全国最大的黑色冶金单体露天矿山,本钢最重要的原料生产基地,运岩作业区则是露天矿最大的岩石生产运输单位。现有MK-36型、MT3600B、MT3700、MT4400AC等电动轮汽车27台。这些大汽车普遍有三层楼高,一条轮胎直径就高达四米左右,在旁边驶过,你会有强烈的压迫感。这些大汽车带给常人的是恐惧,而在许长兴看来,是有着像爱护自己的孩子一样的特殊感情。从最开始的修车到后来的技术改造,徐长兴用了11年的时间。1996年徐长兴担任检修班班长,他的改造之路也从这里开始。
2005年,本钢从美国引进了4台3600B电动轮矿用汽车,这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运矿车。在组装过程中,有一台车的前轮转向部件安装不上。经过沟通,美国专家说部件尺寸有问题,可以重新加工一个,但要花费50多万元,而且六个月后才能送来。可此时矿山生产正紧,别说六个月,就是一分一秒都是损失啊!“不能等!”徐长兴果断地说,“我们自己来做”。于是他把家搬到了车上,没日没夜的潜心研究车辆的转向结构。他改变了原有的结构设置,提出了“增加偏心轴”的改装方案,带领工友用了不到一个星期的时间,就让这台大车飞奔起来。消息传到大洋彼岸,美国专家自然是不相信的了,一定要亲自到中国看一看。当他们亲眼看到了这台矿车的改装方案和良好的运行状态时,竖起了大拇指。
2006年,随着采场进入深部开采,岩石运输路线逐年延长,而作业区生产路线防尘洒水工作全部由作业区自行完成,因此对作业区洒水车的需求非常高。露天矿山生产防尘洒水工作至关重要,其防尘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职工身心健康和安全生产工作。徐长兴把精神放在了改造洒水车上。
按照设计要求,要在不改变车辆主体部件原有设计的基础上改制水车,因此决定利用已报废的大车箱斗制作水箱。他们先后切割掉箱斗两侧立帮的拉筋和衬板,去掉箱底部耐磨板,又重新设计水罐内部结构。在此基础上,设计安装水泵液压传动布局。液压系统保留了原有设计,其优点是在特殊情况下,比如更换发电机、电阻栅冷却电机、发动机组、大箱底部烟道等情况下,可以把罐体举起,减少工作程序。油马达的取力采用举升动力下降系统来供给,为便于操作,采用电磁阀控制气缸拉动动力下降,控制转动。又在水罐后部安装压力喷水管路和三个分歧管,安装3个压力喷水头,喷头出水根据采场路面宽度设计成扇形出水。正常洒水时,手动电磁开关控制气动电磁阀推动到动力下降位置,液压系统推动油马达转动开始3个喷水口洒水。同时设计3个喷水口分别由气动电磁阀单独控制,可以根据路的湿度进行选择性洒水控制,避免浪费。喷水及洒水系统制作终于完成了。出于消防考虑,在水车前部安装了消防水炮,其控制系统同洒水为同一系统,使用时,将后部3个喷水口关闭。打开消防水炮开关进行喷水作业。消防水炮可以上下左右70度范围内作业,喷水距离可以达到40米,效果较好。
改造后的洒水消防两用车,洒水车水罐装水量能达到130吨,路面洒水有效宽度为20米,完全可以满足最长15公里的生产路线的防尘洒水需要。而且洒水车还能够起到消防作用,多次参与矿区内设备和其他火灾的灭火工作,避免了火灾损失的扩大。同时,提高了设备效率,降低了水车司机的工作量。可以说,MK—36型电动轮汽车改造洒水消防两用车的成功。极大的缓解了采场防尘洒水压力,控制扬尘效果显著,为矿山安全生产和职工身心健康提供了坚实有力的保障,每年可节约成本近100万元。
运岩作业区采场岩石运输距离平均为15公里左右,由于是露天野外作业,受季节影响较大。特别是冬季采场路面,由于电动轮汽车自重与同类其他车型相比较轻,自身重心偏高,因此落雪后的路面对电动轮汽车的运行影响特别大,所以,冬季防滑工作的好坏直接影响作业区生产任务的完成情况。然而车间原没有专业防滑车,在如此大量的防滑任务下,需要有容积大,效果好的大型防滑车。2009年徐长兴经过请示和沟通,在各级领导的支持下,和工友们的共同努力下决心利用报废的MK—36型电动轮汽车改制防滑车。
首先,他们将原有报废的52# MK—36型电动轮汽车的平台总成、驾驶室、大箱斗、发动机组等部件进行修复。检修一班、检修二班、检修三班、焊工班、电气班、吊运班组派出技术骨干,在徐长兴的带领组织下,仅用1个月左右的时间就将52#车修复完成,为后期工作争取了大量时间。其次他们共同研究了主要部件的选型和安装工作。例如在对给料机的选型上,经过对几个方案的反复筛选,最后决定采用传送物料更加均匀,技术参数更加贴合的稳定刮板(链轨)传送炉渣输送机。
之后,徐长兴研究了给料机的安装和料仓的制作工作。经过在箱斗内定位后,在两台给料机的前部切割出料口,后部切割链轨返回时所粘在刮板上掉落的物料口。下料仓利用箱斗修复时的废旧钢板进行制作,箱斗在修复时为减轻自重,将底面耐磨板和箱帮板切割了下来,尺寸正好符合下料仓的使用尺寸,由于装在箱斗内的输送机分为左右两侧,因此料仓就在箱斗内中间分别用斜坡板隔开形成两个互相独立的给料仓。为了便于物料在出料口输出后能更好的抛洒到路面上,在出料口安装一个有液压油马达传动的圆形三角板式甩盘,不仅可以把物料均匀的抛洒成扇面,还可以在防滑车作业时实现为自身做好防滑的作用。经过反复研究和实验,他们用原车的举升系统的主油路实现了传动系统的配套改造。
防滑车改制成功并投入使用是矿山现代化建设的一个标志,是创新工作带给矿山安全生产的又一个崭新的成果。它不仅仅表现出冬季非常好的防滑效果和节省大量的人力物力,更主要的是它的投产使用,大大降低了人工冬季防滑的劳动强度,提高了安全系数,为矿山安全生产工作创造了良好条件,做出了积极贡献,也开创了国内大吨位防滑车的首例。
有了良好的改造开端,徐长兴和工友们尝到了技术改造带来的自豪感和荣誉感。
2011年,“徐长兴劳模创新工作室”成立了。他和六名主创人员一起带领职工先后研制用于拔电动轮轮毂和轴承的专用工具、用于拆装电动轮定子线圈和驱动轮的专用工具、专用吊具,研制发动机温度报警装置等创新项目。这些项目大大方便了车辆的修理和生产运输工作。
工作中,徐长兴发现车辆电动轮出现电刷跳动、磨削电刷过快现象。更换电动轮工作时,仅分解电动轮需6人配合工作5小时。转子进行车削换向器表面的时候,转子表面垂直深度要求高,如车削量过大造成转子径向尺寸过小而失效,对转子造成二次损伤。而且人工研磨的转子表面光洁度达不到规定标准,只能简单处理表面光洁度。因此,研磨转子效率低、风险高一直是难以解决的问题。为了解决外委检修周期长,减少工人劳动强度、保证转子检修品质、缩短检修工期。作业区组织创新工作室,联合电气、钳工、车工等相关人员针对电动轮转动轨迹、转子换向器表面材质等因素,发明了自制了转子专用研磨工具。该工具可以在不分解电动轮的情况下对转子进行研磨。只需将专用工具固定在转子上,给电动轮接电运转,只需30分钟就,便可自行完成研磨,而且光洁度好。研磨后电动轮可以直接上车使用,免去了重新组装带来的繁重工作量。每年节约备件费用、密封装置、材料、油品等达100多万元。在此基础上,工作室还完成了自制节能清洗槽、液压漏油报警器、液压试验台等大型检修设备,年节约备件费,降成本百余万元。
2017年,因工作需要徐长兴调任排岩作业区副主任。他快速适应工作,并将排岩技术骨干吸收到工作室中。工作中发现新2#站溜槽处于隧道洞内空间狭小噪音严重,不适于岗位工现场看护,现皮带运行速度每秒3.72米,完全由一处门式机械限位开关进行物料溢流保护,由于保护范围小可靠性差经常出现拒动故障,造成物料大量溢流。从而对皮带造成损伤的情况。他和骨干成员确定了溜咀内物料抛物面最低点,利用光电对射穿过整个溜槽,从而保障物料的正常排放。
310新系统运行一个多月以来,新2#站实现了溜咀防堵塞无误动作停机现象。并检测到1米长铁板堵塞溜咀保护停机一次,经岗位工清除后运行,避免了堵塞面积的扩大。大扁块堵塞溜咀保护停机一次,避免了物料溢流对皮带和滚筒的损伤。提高皮带、滚筒的使用寿命,每年节约费用约10万元。同时降低跑渣时的人工费用并提高生产时间。
新2#驱动站皮带传输溜咀防堵改造,新老系统皮带照明降耗改造等技术改造,每年为企业创造经济效益500多万元。
徐长兴出名了,于是一家私人矿企要高薪聘用他。唉!说不动心,那是假的。当时,他的妻子下岗在家,老人体弱多病,女儿即将出嫁,他是真的需要钱啊。他夜不能寐,独自在路灯下徘徊,过往的一切像电影一样在他的眼前浮现。他想到了儿时的梦想,想到了那个寒风刺骨的冬天,他又回到了他热爱的军营,他仿佛又重新找回了与生俱来倔强的品性。他毅然回绝了对方的邀请。后来,他在接受全国总工会组织的“大国工匠”媒体团采访时,说:“本钢培养了我,否则就没有我的今天,我绝不会离开我深深热爱并为之奋斗的地方。”
工匠结语:
1985年他从部队复员来到了本钢工作,从此与大汽车结下了不解之缘。35年,他从检修工到班组长,再到作业区副主任;从转业兵到成长为全国劳模,经历了艰苦环境的考验,也几乎修遍了矿山所有的大车,而他自己也“修”成了矿里的技术专家。(文/朱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