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F: 全球增长减缓,复苏不稳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日前发布4月最新报告,再次下调全球经济增长预期。根据《世界经济展望》最新预测,全球增速从2018 年的3.6%降至2019年的3.3%,2020年再回升至3.6%。2019年增速较1月预测下调0.2个百分点。
IMF认为,继2017年和2018年初的强劲增长之后,全球经济活动在2018年下半年显著放缓,反映了影响主要经济体的多重因素的综合作用。中国增速下降,原因是为控制影子银行业务而实施了所需的监管收紧政策,加上与美国的贸易紧张局势加剧。欧元区经济增长势头的减弱程度超出预期,原因是消费者和商业信心走弱,德国的汽车生产因引入新排放标准而中断;意大利国内投资随着主权债券利差扩大而缩减;以及外部需求(尤其是来自新兴亚洲的需求)减弱。在其他地区,自然灾害打击了日本的经济活动。贸易紧张局势日益损害商业信心,金融市场情绪因此恶化;2018 年春季,脆弱新兴市场的金融条件收紧,发达经济体下半年也出现收紧,导致全球需求承压。鉴于这种疲弱态势预计将延续至2019年上半年,预测2019年70%的全球经济体增速将会下降。尽管3.3%的全球扩张仍处于合理水平,但很多国家的经济前景仍极具挑战性,短期内将面临重大不确定性,尤其是随着发达经济体增速趋同于适中的长期潜在水平。
IMF指出,虽然2019年初的经济增长疲软,预计下半年增速将会回升。其支撑因素是在没有通胀压力的情况下,主要经济体可以实施大规模宽松政策,尽管产出缺口正在收缩。为应对不断加剧的全球风险,美联储暂停了加息,并释放了年内不再加息的信号。欧央行、日本央行和英格兰银行都转向了更加宽松的政策立场。中国加大了财政和货币刺激力度,以抵消贸易关税的负面影响。此外,随着达成贸易协议的前景正在形成,中美贸易紧张的局势开始改善。
这些政策应对措施在不同程度上帮助逆转了各国的金融条件收紧。新兴市场再次经历证券投资流入,主权借款成本降低,以及货币也相对美元走强。虽然金融市场迅速改善,但实体经济的改善却尚未发生。多数发达经济体和新兴经济体的工业生产和投资指标仍然疲弱,国际贸易尚未复苏。
2019年,随着美联储释放出更宽松货币政策取向的信号,市场对中美两国达成贸易协议的态度更加乐观,金融条件有所放松,但相比去年秋季,金融条件的限制程度仍略有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