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山工匠 行业先锋┃攀钢矿业攀枝花铁矿 吴丹
矿山工匠 行业先锋
他们惟精惟一,他们勤思善悟,他们志趣非凡,他们倾情致志,他们“心在一艺,其艺必工;心在一职,其职必举”,将个人梦想与企业命运紧紧相连,在蔚为壮观的中国当代冶金发展史上写下了自我实现的人生华章,成为企业价值创造的标杆,成为行业创新突破的先锋!
舞动铲斗筑匠心
“人可以平凡、但绝不能平庸。”攀钢集团矿业有限公司攀枝花铁矿采矿作业区电铲大班党支部书记吴丹,凭着对矿山的热爱和事业的执着,扎根矿山28载,不断超越自我,砥砺前行,在电铲司机这个平凡的岗位上,创造出一个又一个不平凡的业绩。
天行健,君子当自强不息
1992年8月,高中毕业的吴丹顶替父亲来到攀枝花,成为一名“攀二代”。临行前父亲对他说:“当年我们响应国家号召,来到这里搞三线建设,天天打洞子、扛炸药包,用万吨大爆破炸出这座矿山。现在轮你到这里来搞建设,希望你珍惜岗位,干出个样子来!”父亲的一席话成为激励吴丹一生的领航标。从此,他将工作当修行,努力用自强不息的精神累积生命的厚重。
1997年,吴丹转岗成为一名电铲司机,有幸拜在攀钢首届电铲技术状元韦东彬的门下。
“5年之内,我也要成为攀钢技术能手。”吴丹说。
“一个转岗轮换工,连技校都没读过,就敢说大话,真是自不量力!”有人嘲讽说。
“我要用实际行动来证明给大家看。”吴丹暗下决心。
为了学到真本领,只要一有空,吴丹就在师傅的指点下从电铲最基本的定点倒货、扫道、装车等操作动作练起,在“稳、准、快、满、平”上狠下功夫,细心体会每一个操作要领,直到满意为止。
学习虽然很孤独,但也让吴丹受益匪浅。为了迎接成为电铲司机的第一次大考(攀钢集团公司第三届职工技术运动会),吴丹在师傅的引导下,更加刻苦训练电铲的各种操作要领和维护保养方法。定点对位、越大块、划线等基本功,无法在平常装车时练习,吴丹就自备训练器具,利用待车间隙、吃饭休息等时间见缝插针地搞训练。有时练得兴起忘记了下班,就干脆跟着下个班的师傅继续练。
那段时间,刚出生不到一周岁的女儿最需要人照顾,为了丰富自己的专业理论知识,吴丹常常是一手摇着婴儿车一手拿着书本“啃”。无数个孤灯夜读,他就像一台充足电的马达,不知疲倦地转着,废寝忘食地遨游在知识的海洋里。《采矿工艺》《机械基础》《冶金矿山电铲司机》等书籍一本一本过下来,他先后记下十几万字的学习笔记。
天道酬勤,成功眷顾努力人。1999年8月,转岗仅两年的吴丹,从300多名电铲司机中脱颖而出,在攀钢集团公司职工技术运动会上一举夺得“电铲司机技术能手”称号,提前三年实现第一个追梦目标。
之后,凭借坚韧不拔的钻研精神,吴丹很快成为电铲操作的行家里手,先后获得2004年、2008年度攀钢集团公司技术能手称号,成为攀钢集团公司技术状元。
前进之路,总有风吹雨打。2011年,吴丹踌躇满志地参加鞍钢集团首届职工技术运动会, 想要在赛场上一展风采,没想到发挥失误,连前十都没能进入。这当头一棒让他真正明白什么是“山外青山楼外楼,强中自有强中手”。他暗暗发誓:“决不能躺在过去的成绩上睡大觉,必须在技术上更上一层楼”。
从鞍山回到攀枝花,吴丹将一切归零,以更高的标准、更严的要求钻研操作技能。为了进一步提升理论知识水平,他四处搜集电铲资料,从矿图书室到车间技术员办公室,从老师傅到新分大学生,只要听说谁有资料,他就跑过去软磨硬泡,想尽千方百计把资料搞到手。
“只要是与电铲有关的,我都要学。”长时期的刻苦训练,吴丹的操作技能终于有了质的飞跃,铲斗拔砖、枕木划线、提粱销轴吊桶等常规项目他早已不在话下,不满足于现状的吴丹又结合国内外电铲赛事大纲,与相关技术人员一道,研究制作电子打靶器、焊条穿螺母、吊桶提水、提斗扬竿等训练器材,借助这些道具对自己操作电铲的平稳度、精准性和运行速度等狠下功夫,使自己的操作技能日益精湛。在2012年攀钢集团公司技运会上,吴丹终于一举夺得电铲司机技术比武第一名,被授予“鞍钢技术状元”称号。2016年9月,吴丹又在中国技能大赛——“鞍钢矿业杯”全国冶金矿山行业职工技能大赛上,力克群雄,成功夺得“全国冶金矿山行业电铲司机技术能手”称号。
十年磨一剑,砺得梅花香
“电铲不是生铁,它有自己的生命和灵魂,必须像亲人一下善待它。”吴丹抚摸着高大的电铲,热爱之情溢于言表。
2007年,吴丹担任电铲大班党支部书记兼大班长。工作中,他发现班组很多电铲司机都是转岗职工,本岗位时间短,操作经验欠缺,动作不规范,经常引发设备事故。曾有一位钳工老师傅指着一堆拆换下来的残齿断轴对吴丹说,“看看,这都是你们电铲司机干烂的东西,技术不得行,我们修都修不赢,干活能不能温柔点嘛!”
老师傅的话就像针一样扎在吴丹的心上,“一定得想个办法,从源头上来规范电铲司机的操作行为。”吴丹想。
当吴丹跑遍了攀枝花市所有的图书馆、资料室和书店,根本就找不到任何现成的与电铲有关的操作法。
“既然没有,那就自己做。”他又来了倔脾气。
为了掌握第一手资料,吴丹先后自费购买了两台照相机,天天背着工具包,提着点检锤,一台接一台地跑电铲,将每名职工的操作方式拍录存档,仔细观查每台电铲出现的设备隐患,并用石笔标注异常磨损和裂纹部位。不管是刮风下雨,还是烈日寒冬,在采场上总能见到吴丹忙碌的身影。晒得漆黑的脸,走出厚茧的脚,吴丹早记不清在采场走过多长的路,爬过多少次电铲,只知道每隔四五个月就得换一双劳保鞋。
一有空闲,吴丹就把拍摄的几百个视频和上万张图片拿出来琢磨,分析每一个操作动作与设备故障的关系,在电脑面前经常是一坐就到凌晨。经过无数次的分析甄别,吴丹发现很多职工在操作中普遍存在打底门、关斗不及时和动作不连贯等问题。如何克服这一习惯性动作?吴丹通过操作电铲,反复体会每一个动作要领,最后他把重心放在“柔性操作”上,以减少电铲作业对零部件的震动和冲击载荷,从操作源头降低设备故障率,此外他还在“快速运转”上求突破,努力将电铲作业的单斗运行时间一秒一秒地往下降。
梅花香自苦寒来。通过反复验证和上百次的修改,吴丹终于运用“三同时”和“去繁就简”原理,总结出“五快七不准”电铲操作法,通过推广,该操作法让电铲的单斗平均装车时间下降21%,电铲的平均作业效率提升17.1%,填补了国内没有“WK-4B电铲快速装车先进操作法”的空白。
对于“吴丹WK-4B电铲快速装车先进操作法”有些职工不服气,甚至有个别职工还向吴丹发起了挑战。通过现场PK,无论是从装车速度还是在装车质量上,“吴丹操作法”都更胜一筹。这事传开后,那些曾经质疑过的职工,也都信服了吴丹的操作水平和他有操作法了。
现在回想起这件事,吴丹说,“敢于在技术上碰硬掰手腕,其实挺有意思,它既是一个学习过程,也可以对自己的操作方法进一步雕琢,从中享受到技艺升华的乐趣。”
为进一步推广运用该先进操作法,吴丹将其录制成视频、制作成PPT在全班开展专项技能培训,取得了立竿见影的效果,不仅得到了班组职工的认可,就连周边的白马铁矿、太和铁矿的电铲司机也纷纷跑来取经。凭借这一操作法的推广运用,吴丹所在的班组职工的整体操作技能得到大幅提高。目前,已拥有高级技师2人、技师6人、高级工53人,17人次夺得公司级以上技术能手称号。2015年,该操作法于被攀钢集团公司命名为《吴丹WK-4B电铲快速装车操作法》,2016年12月,被评为鞍钢集团公司职工先进操作法。
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在艰苦的工作环境中经过28年的磨炼,吴丹已变得更加成熟、稳健。遇到困难他喜欢第一个“亮剑”,并享受攻艰克难后的快乐。
攀枝花铁矿采场经过50余年的建设,已全面进入深凹开采。电铲作业面临着设备老化、矿岩出口减少、作业场地狭窄、深部积水较多,电铲移动频繁、生产组织难度逐年增大等诸多困难。“越是困难越要上,只有静下心来在破解生产技术难题上见真章,就能够把干毛巾拎出水来。”吴丹说。
“81号电铲回转减速箱油泵怎么又坏了?不是上周才换的新泵吗?” 2019年4月15日,81号电铲回转减速箱油泵和电机轮流相继“罢工”,就连油泵内的润滑油也闹起了“脾气”,180公斤润滑油不到一周就全部漏光。找不到问题的原因,吴丹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寝食不安。
“机油损耗大、电机被烧坏,难道必须更换新的回转减速箱?”下班回到家的吴丹满脑子都是油泵漏油的问题。
“是不是油管使用太久,内壁变小无法满足油泵输油的要求?”第二天,吴丹与81号电铲司机长蒋召贵探讨时问道。
“还真有这个可能,要不试一试?”他们马上请维修工人更换上大直径油管,回转减速箱油泵果然消停了下来。
就这样,凭借执着的追求,吴丹针对电铲设备逐年老化现象,推行“循环点检·重位重查法”,制作“在线设备六无排查表”,通过“手机云平台”,带领职工强化岗位巡检,不断提高设备故障的预知预判能力。
“提升减速机瓦盖螺栓受力面、各部齿面润滑和磨损情况、卷筒支架和A型架是否有裂缝……这些都是我们日常检查的重点,要是小隐患发现不及时,就会酿成影响生产的大事故。”吴丹说。
近年来,吴丹坚持科学制定电铲岗位点检计划,引入“它机点验”和TPM全员设备管理法,先后发现提升减速箱齿轮异常啮合、减速箱不上油等50余项设备重大隐患,确保了电铲高效运转。
2016年5月,“吴丹露天采矿技能大师工作室”正式成立。为激发工作室创新活力,吴丹带领他的创新团队,努力从提升岗位操作技能、改善采矿工艺流程、改造不合理装置入手,大力开展技能创新创效与技能传承工作。
由于矿山特殊的岩层结构,极易产生大量超标大块,导致矿岩破碎站下料仓口堵塞,严重影响采选流程的有序生产。针对这一难题,吴丹带领工作室成员成立攻关队,协同生产、设备、爆破相关技术专家一起开展技术攻关,分别从降低超标大块率、减少大块入仓率等方面入手,进行爆破质量优化、实行分采分装与监控优化,并与职工的激励措施挂钩,多方施策,使超标大块堵塞下料口的次数由原来28次下降为4次,同比减少14.6次,创效80万元/年。吴丹将这一研究成果撰写成“浅谈露天采矿超标大块堵仓的原因分析及预防措施”论文,被《科学技术创新》杂志收录发表。
“创新本身就是源自于对实际生产难题的破解。”吴丹说。
最让吴丹自豪的是他改进电铲卷扬大绳的更换方式。原来,更换电铲卷扬钢绳,是一项又脏、又累、又危险的工作,是所有电铲司机最怕干但又不得不干的工作。对此,吴丹发誓要改变这种落后的大绳更换方式,让它变得安全、便捷。
刚开始,吴丹想为每台电铲增加一套电动卷扬装置来代替人力拖动。但仔细一算,一台5.5kw的电动卷扬机价值8千元,16台电铲就需要12.8万元,显然不划算。正当他一筹莫展时,突然灵机一动,何不利用提升卷筒自身的旋转拉力来代替电动卷扬机呢?
说干就干,吴丹一会爬上10米多高的天轮,一会钻进狭窄的A型架下方,仔细观察每一个作业环节,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他和同事们找来50米钢丝绳,利用安全绞扣,反复试验改良,终于成功研制出一副简易更换工具,效果堪称完美。原本需要七个人花四个小时才能更换完的大绳,现在只需要四个人两个小时就能轻松搞定。使用这套更换装置,每年可为矿里节约出生产时间66小时,多输矿岩14万吨,比照创效129.36万元,班组职工对这一改进纷纷点赞叫好。
工作室成立3年以来,成员由最初的14人发展至20人,其中2人获“全国冶金矿山行业技术能手”称号,1人荣获“攀枝花百岗万人技能大赛一等奖”,4人获得“攀钢技术能手称号”。吴丹说,“进工作室的都是大师,我们注重释放‘聚才效应’,鼓励每一位成员自主创新,这使工作室的所有成员充满激情。”
该工作室成员罗红、张涛积极研究“朱兰采场特殊部位爆破规范”课题,有效解决了岩破二站移设部位难爆难采的技术难题,确保了工程施工的有序推进;成员王鸿、赵春秋坚持将采矿设备改造与创新相结合,完成“采矿设备变频器故障处理方法及维修技术研究 ”,年创效益20万元……就这样,吴丹带领工作室成员先后完成了“1210m大涌水台阶开沟技术研究”“矿山生产班组OEC管理运用和研究”等26项技术攻关课题,累计创效1200万元以上。其中“矿山生产班组OEC管理运用和研究”获得鞍钢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三等奖;“班组、机台核算管理的探索与实践”获中国冶金矿山企业协会管理创新成果三等奖。吴丹还先后在《现代班组》《班组天地》等多家报刊上发表9篇技术创新论文。其中吴丹的《“反思事故 、规范行为,创新班组安全生产建设》获全国钢劳联班组安全建设优秀成果特等奖,论文获“第35届全国冶金矿山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信息交流研讨会三等奖”。
由于工作业绩突出,2019年11月,刚刚成立3年的“吴丹露天采矿技能大师(劳模创新)工作室”同时入选“四川省技能大师工作室”和“四川省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在整个攀钢集团公司传为佳话。
正是凭借这份对工作的热爱与坚守,吴丹先后被评为鞍钢工匠、四川省劳动模范、第十批攀枝花有突出贡献专家,并于2018年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20年3月被评为“攀枝花市英才”,2021年6月荣获“四川工匠”称号。
成绩既是一种激励,也是一种鞭策。此刻,吴丹站在攀枝花铁矿采场,深情地眺望脚下这片土地,心底陡然泛起波澜。他明白,一个人的价值观和精神取向决定了他的前途和命运。在这片矿山热土之上,他找准了自己的人生坐标,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这里都是他一生追寻梦想的地方。
工匠结语:
吴丹25岁就开始与电铲打交道,在电铲司机这个平凡而普通的岗位上,凭着对矿山的忠诚和事业的热爱,扎根矿山28载。他的执着与坚守,他的勤奋与好学,不断超越自我,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在电铲司机这个岗位上,创造出一个又一个不平凡的业绩;在电铲司机这个岗位上,不断演绎着自己的人生精彩。(文/蒲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