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矿业百科

探采资料对比评价之资料的可靠性评价

 

探采资料对比评价之资料的可靠性评价

确定探采资料能否利用的基础性检查工作,先检查地质勘探与开采 资料的误差来源、性质与大小,然后决定是否处理与利用。

地质勘探资料的误差可能有两类:矿体地质特征的定量标志如平均厚 度、平均品位、平均体重等所决定的储量误差,以及与矿体形态、内部构造和埋藏条件等有关的误差。前者又分为偶然误差与系统误差。

矿体形态和埋藏条件的误差,往往是因对矿床地质构造特征认识不正 确,或勘探网度不够密,或没有必要数量的探矿沿脉、穿脉等巷道追踪揭露矿体,致使将复杂形态矿体过于简单化,对矿体、矿化带内部构造的间断性 估计不足,往往造成储量减少,损失率、贫化率增加,平均品位降低;或给 开采设计造成误导带来严重的储量减少与矿山经济效益指标大幅度降低。

开采资料的误差往往是矿山企业在生产经营管理方面的错误造成,如矿 山地质工作组织不好,检查指导与监督管理不严,工业指标不同,取样代表性和数量不够,生产勘探深度不够、不均匀,回采率低,违反开采顺序与设计,或违反选矿技术规定等都会造成不可小视的错误。甚至于因开采资料可信度太差而失去利用价值,既无法纠正勘探错误,也不利于改进采矿技术方法和选矿工艺流程。

开采过程中过高的采矿损失与贫化除了施工技术管理不善与地质条件复 杂外,还主要产生在矿床开采设计过程中,如违反开采顺序、采准块段划分及其底部结构失误等往往造成过高的设计损失。然而矿床开采设计是在矿山 地质测量工作提交的资料基础上完成的,尤其是矿体圈定资料出现的错误往 往是其祸根,所以应予特别重视生产勘探。在矿体圈定中常见的错误如:在矿体近接触带部分取样长度过大(2~ 3m),混入废石过多,致使品位降低到 边界品位之下;或矿体端部、边部工程间内插、外推时,无根据地将矿体尖灭界线确定在不足其间距一半处;无根据地减少矿体厚度;或过大的圈出矿体中夹石面积;或将主矿体附近孤立见矿工程采取不合理的“压紧”或废除 等。这些错误作法影响到矿石品位、面积、体积及储量计算的可靠性。所以应在检验、分析与批判的基础上重新圈定矿体,以保证用于对比开采资料的 可靠程度。

总之,只有在对矿山情况详细调查和对矿床地质勘探与矿床开采(生产 勘探)资料全面系统收集整理、研究分析保证其可靠性及客观真实性的基础上,才能在按选定的有代表性的一定数量的地段由地质勘探与开采部门共同 进行卓有成效的探采资料对比。时常也根据具体情况将地质勘探、开发勘探 与实际开采资料分别组合对比评价,探讨更合理的勘探方法、勘探程度和勘探工程间距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