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奇思妙想“开花结果”——记四川省吴丹露天采矿技能大师(劳模创新)工作室
先后总结先进操作法7项,提出合理化建议189条,开展技术创新项目52个,获得发明专利授权2项、实用新型专利授权17项,累计创效4800余万元……成立7年来,四川省吴丹露天采矿技能大师(劳模创新)工作室硕果累累。“这得益于工作室积极发挥引领示范作用,厚植创新土壤,鼓励普通职工展示自己的想法并开展实践,在攀钢矿山上催生出一朵朵‘发明创新之花’。”近日,谈及取得优异成绩的原因,该工作室领办人吴丹对《中国冶金报》记者说。
打造平台激发创效活力
来到设立在攀钢矿业朱兰铁矿分公司智慧控制中心3楼的四川省吴丹露天采矿技能大师(劳模创新)工作室门前,可以看到细致有序的“工作计划目标”“目标考核表”。“我们把技能传承、技能创新、技能创效作为对工作室主要成员的重点考核内容,定期上墙公布,严格考核、动态管理。”吴丹说。
该工作室成立于2016年5月份,现有成员22人,主要负责攀钢矿业公司36台电铲、25台钻机、25台矿用汽车,以及车床、离心水泵等49台辅助配套设备的操作、维修保养工作。
为了最大限度发挥该工作室的作用,攀钢矿业朱兰铁矿分公司投入资金80余万元,建成拥有独立的学习区、研讨区、5G远程采矿项目攻关区、劳模书屋等共190平方米的工作室,并为工作室配备空调、电脑、投影仪、教学器材等硬件设施,为开展技术创新创造了良好的环境。此外,该公司每年为该工作室提供活动经费,为创新工作提供资金保障。
在攀钢矿业朱兰铁矿分公司提供的有力保障下,该工作室不断提档升级,联合攀枝花市级“蒋家国矿用汽车修理技能大师工作室”、攀钢集团级“李映富矿山设备焊接技能大师工作室”等9家工作室,形成“4+1+2+2工作室联盟圈”,将创新引领辐射面由技能大师工作室成员扩展至该集团全体党员职工,形成由点及面、多维全面发展的技能创新大格局。
2022年,该工作室作为组长单位带领鞍山钢铁、攀钢、本钢12家矿用运输设备工作室,成立“鞍钢集团矿用运输设备创新联盟”,构建了以攀钢矿业为中心,向白马铁矿、太和铁矿,以及鞍山、本溪区域矿山辐射的工作室创新效应圈,充分发挥工作室“匠星磨砺场”和“创新孵化园”作用。
瞄准痛点突破技术瓶颈
“有了这个更换大绳的方法,我们省事省力多了。”5月22日,正在攀钢矿业朱兰铁矿狮子山采场49号电铲更换提升卷扬大绳的职工杨代军高兴地说。这是四川省吴丹露天采矿技能大师(劳模创新)工作室瞄准设备检修维护的痛点、难点问题,大力开展岗位创新创效工作的成果之一。
在国内电铲岗位,有一个多年都未解决的技术难题,那就是人工更换提升卷扬大绳。每次换大绳都必须安排1人爬上10多米高的大架子盘天轮,同时还要5人~6人将超过1吨重的钢丝绳从地面拉进机械室。每次更换大绳,职工们都累得满头大汗,搞得一身油污,既危险又费时费力。为解决这一难点问题,该工作室成立项目攻关组,反复探索试验,最后只用了不到500元,就利用卷筒自转实现“轻松”更换钢丝绳,完成攻关目标,一举解决了困扰行业60多年的检修难题,年创效129万元。该创新成果不仅荣获鞍钢集团公司职工创新成果三等奖,还获得3个实用新型专利授权。
“聚众力,打造精英团队;提技能,采出精品铁矿;攀新高,服务钢铁粮仓。这27个字是工作室所有成员的共同信念。”吴丹介绍说。2021年10月份,攀钢引入并实施5G远程采矿项目。面对全新的挑战,该工作室成员主动放弃休息时间,与华为、博雷科技、创远科技的专业技术人员一道,提出了很多改进建议,先后攻克370多个技术难关,并将矿山的先进操作方法融入到5G远程采矿项目中。经过连续奋战,5G远程采矿设备三大系统在2022年6月份全部改造完毕。一期工程从完工到试运行再到正式投入生产已满1年。截至目前,该公司通过远程操控钻机完成穿孔791个,累计穿孔深度达14229米;完成远程铲装矿石80万吨;矿用卡车无人驾驶运输距离累计189918.14吨公里。
“我们将在攀钢5G远程采矿项目二期改造中,继续同相关方精诚协作,将一期取得的技术成果进一步运用到更多的电铲、钻机、矿车甚至其他矿用设备的远程操控改造项目中。”该工作室成员姚仕建说。
锻造“熔炉”助力青年成才
四川省吴丹露天采矿技能大师(劳模创新)工作室坚持“以赛促教、以赛促研、以赛促学”的培训特色,积极为职工搭建学习平台。7年来,该工作室已累计培训职工上万人次,大批技术能手、竞赛状元在这里实现“量产”。
在5月份刚刚结束的“河钢矿业杯”第三届全国冶金矿山行业职业技能竞赛上,攀钢矿业公司9名职工荣获“全国冶金矿山行业技术能手”称号,其中5名是该工作室成员或吴丹的徒弟。成绩得益于该工作室坚持“以技能训练为提升抓手、以技能竞赛为检验标尺”,有针对性地开展技能培训工作。据了解,该工作室将培训课堂开在采场、开在机台,推行“需求式教学”,根据生产中出现的各种技术难题,推行“面对面、心交心、手把手”式现场技能培训。该工作室在电铲、钻机、矿用汽车等主体生产技术岗位中开展比拼式现场技能培训,通过现场技能比拼、对比教学等方式,提高职工对先进操作方法的参与度;围绕电铲、钻机岗位技能水平提升、技能创效等方面,开办32个技能技术培训班,参培人员达1062人次。此外,该工作室打破工种界限,实行“跨界带徒”。该工作室主要成员每年至少带徒1人,并鼓励职工“跨界学艺”,培养一专多能人才。该工作室通过“名师带高徒”“拜师学技”和“岗位技术练兵”等技能培训,采取“技术点单”培训方式,切实做好技能“传、帮、带”工作;主动与攀钢其他单位先进厂矿技能大师工作室开展跨界交流学习,让职工真正成为“精一门、会两门、学三门”的一专多能人才。
通过扎实的技能传承,该工作室先后以“师带徒”形式培养徒弟56人,其中有8名徒弟累计21次获得攀钢集团及以上等级技术能手称号,16名徒弟在攀钢集团及以上等级大赛上累计获奖超20次;2名成员、4名徒弟获得行业技术能手称号;8名徒弟走上了管理岗位,真正打造了一支技术过硬的技能团队,成为了高技能人才培育的富饶“土壤”。(来源:《中国冶金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