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十佳厂矿

第四届“优秀厂矿”经验介绍--重钢西昌矿业有限公司

创新开发优化配置
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和发展优势
重钢西昌矿业有限公司
一、企业文化建设
1、企业简介
重钢西昌矿业有限公司是由原重庆钢铁集团矿业有限公司太和铁矿改制而成立的公司,是重庆钢铁集团矿业有限公司的全资子公司,位于四川省西昌市近郊。公司所在的太和矿区是攀西地区四大钒钛磁铁矿区之一,已探明工业储量2.86亿吨。属大型晚期岩浆分异型矿床,表内矿平均地质品位TFe30.54%,矿石中富含钒、钛、镍、钴、铜等贵重金属,可选性好,有极好的综合利用价值。公司所生产的钒钛铁精矿因其质量稳定、有害杂质低被评为“四川省优质产品”,产品质量标准被原冶金部认证为国际一般标准,并通过重钢公司ISO900内部质量认证。
截止2010年底,公司有在岗职工1396人(其中管理技术人员229人,生产操作1167人),离、退休职工1941人。公司有采矿车间、选矿车间和球团厂3个主要生产车间;控股公司2个:西昌泰明建设公司和西昌新太平冶金炉料公司;设有职工医院1个;职能科室16个。公司先后获得各项荣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全国守合同重信用企业”;连续十二年获得四川省“守合同重信用企业”称号;重庆市国资委“国企贡献奖集体奖”;企业技术中心获得四川省“省级技术中心”称号;领导班子获得重钢集团公司“先进四好”班子;凉山州、西昌市“先进企业”等荣誉。
2、历史沿革
太和矿床发现于1956年,国家先后于1958年(隶属西昌钢铁公司)、1964年(隶属四0公司)上马建设,均因国民经济调整而下马。1971年8月,为解决重钢原料问题开始上马重建(1978年8月原国家冶金部决定正式将太和铁矿划归重钢),1979年4月因国民经济调整再度下马缓建。1986年4月,经冶金部批准,太和铁矿开始进行年开采原矿70万吨、生产铁精矿35万吨的“生产自立工程”(即“小方案”)建设,于1988年9月建成投产,并列为全国重点露天铁矿山。
3、工艺技术方案
矿山所采用的主要生产工艺为:矿床采用露天开采,潜孔钻、电铲、自卸汽车公路开拓运输;选矿流程为三段一闭路破碎—二段磨矿—磁选;选钛采用强磁—浮选流程回收尾矿中的钛金属;以钒钛铁精矿为原料采用汽机矩型竖炉工艺生产氧化球团矿。在十多年生产经营中,通过不断的技术改造、产品延深结构调整和资源综合利用,新开发从尾矿中回收钛精矿,新建氧化球团矿生产线,选矿产能不断扩大,现已形成年产细粒钒钛铁精矿100万吨、钛精矿10万吨、氧化护炉球团矿100万吨的综合生产能力。拥有全国首创开发的用全钒钛矿烧制氧化球团的专利技术。选钛工艺以其流程短、回收率高而在国内同类矿山中处于技术领先。
4、传承和创新企业文化
重钢西昌矿业有限公司经过近半个世纪的历史,沉淀了丰厚的文化底蕴,矿山人不畏艰难,顽强奋斗的创业史,谱写了一篇具有鲜明特色的文化发展史。在此基础上,我们不断创新企业文化载体,加大精神文明创建力度,丰富企业文化内涵,并最终形成了“忠诚、团结、敬业、求实、奉献”为主的企业精神。
二、2008年至2010年企业经营情况
2008席卷全球的金融风暴,严重冲击了重钢西昌矿业公司的生产经营,由于矿产品价格大幅下跌,2009年公司的销售收入只有50300万元,相比2008年下降近20000万元,2010年矿产价格有所回升,销售收入达到65100万元。尽管面临如此多的困难,公司领导班子坚定信心,迎难而上,狠抓内部管理,加强科技创新,在全体职工的共同努力下,仍然每年实现利润近亿元,同时,公司300吨/年采选扩建工程不仅没有停止,反而逆势而上,得到快速推进,截止2010年底累计实现固定资产投资12亿元左右。企业整体实力得到进一步夯实。                                                 
三、依靠科技,资源综合利用,在发展循环经济中谋求企业跨越式发展。
公司在多年的生产经营中,十分重视科技创新和科技进步工作,根据太和矿区资源情况,致力于钒钛资源综合利用研究,并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从2008年至2010年,共完成科研项目20项,完成技术成果申报16项,申报专利7项(其中发明专利3项、实用新型专利4项)。科技成果获凉山州州级科技进步奖2项、重钢集团公司科技进步奖17项,其中“钒钛磁铁矿选尾矿回收钛铁矿技术”获得中国资源综合利用协会奖。具体实施的工作如下:
1、钒钛磁铁矿低品位矿石综合回收
随着公司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采场低品位矿石数量随之增加,同时在开采过程中,部份废石混入使矿石入选品位越来越低,影响选矿成本,经技术攻关,新建干式抛尾生产线,对低品位矿石进行干式抛尾,将抛尾后的废石生产成建筑材料,提高了采矿回采率,矿石回采率由92%提高到98%,降低了矿石的损失率(损失率由8%降低到2%),既节约了矿产资源,又减少了废石排放。
2、新建钴硫精矿生产线,资源综合利用水平进一步提高
重钢西昌矿业公司在这实施选铁尾矿回收钛铁矿项目后,每年还有3万吨左右的硫钴精矿产品,为了实现矿业的可持续发展,实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利用自产的钴硫精矿,采用火法和湿法相结合的工艺流程,总投资12000万元新建多金属综合回收生产经,生产硫酸、氯化钴、碳酸镍、阴极铜等产品。该工艺实现了矿产资源的综合利用,同时生产过程中环境友好,污染小,设备简单,操作容易。
3、酸溶性钛渣的研究工作
学习研究国外大型密闭电炉冶炼钛渣技术,结合公司钛精矿实际情况进行研究攻关,解决钙镁含量高、吨耗电高等等问题。
4、高品位人造金红石的研究工作
探索盐酸法生产人造金红石新工艺,解决浸出时间长、过粉化严重、浸出温度高等问题。此项工作已完成了试验室试验报告阶段的工作。
5、钒钛磁铁矿球团直接还原
传统高炉流程中钛进入渣堆,得不到利用。钒钛磁铁矿球团直接还原是真正实现钒钛磁铁矿综全得用的途径,通过此短流程可以实现铁、钒分离,分别获得半钢、钒渣、钛渣等产品。重钢西昌矿业与北京钢铁研究院和意大利达涅利公司合作进行实验室和半工业试验,试验取得成功,下一步将研究低温化还原粉化,电炉熔分,钛渣后续处理等关健技术问题。
四、基础管理工作得到夯实
公司安全生产工作平稳,三年来,公司没有发生轻伤以上的安全事故,截止2010年12月31日止,已连续实现无工亡2962天,顺利通过国家安全三级标准化矿山建设工作专家组的验收,健全和完善了公司的安全标准化建设体系同,多次接受了国家、四川省、凉山州安全监管部门组织的各种检查工作并获得好评,获得凉山州、西昌市“安全生产先进企业”荣誉。
公司始终严格执行国家环保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建立高效环保组织管理体系,注重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坚持节约资源和能源,重视环境保护,积极治理环境污染,走新型化、清洁化、生态化发展道路。先后投入3000万元用于环保整治,对采场、排土场、料场等粉尘污染严重的地方采用洒水降尘;生产设备采用湿式、密闭作业,采用多种除尘方式对烟尘、烟气进行治理;水循环利用率达到90%以上,实现废水零排放;采用降噪间、消声器对噪声进行治理。通过一系列的环保整治工程,使得矿区成为了一个清洁、环保的矿山。
强化人力资源管理,坚持职工素质提升工作,营造人才强企的文化氛围,着力加强对职工综合素质和技术水平的提升工作,公司职工参加重钢集团组织的技能竞赛,获得多项荣誉。随着公司的不断发展,人力资源需求不断增加,公司完善了用工制度,加强劳动合同管理,促进公司劳动关系的和谐。分配方面坚持以效益为前提,加强分配的监督力度,对重点岗位和一线职工倾斜,职工收入保持了持续稳定。
企业发展源于诚信,公司秉承“诚信经营、客户至上、回报社会、造福人类”的宗旨。以诚实守信作为企业经营的核心价值观,严格遵守国家、地方的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持续全面地开展诚信理念宣传教育和培训活动,积极营造诚信文化建设氛围。牢固树立信用理念和信用风险意识,保证公司持续健康稳定地发展。公司建立了相应的管理制度,保证诚信文化的实施;执行重庆市国资委关于国有资产的管理制度,公司对外担保、贷款、投资等都明确的规定;建立了相应的合同管理制度,按照合同金额大小,根据职责权限,由重钢公司和本公司相应的合同审核部门进行授权签订。公司合同执行情况好,从1998年起连续12年被评为四川省 “守合同重信用”企业荣誉称号并从2008年起继续保持全国“守合同重信用”荣誉称号。
五、树立良好的企业信誉,积极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
重钢西昌矿业公司在企业自身发展的同时,积极承担和履行相应的社会责任:投资近7000万元用于西昌市安宁河两岸堤防整治;投资修建西昌钒钛园区专用公路;投资340多万元修建西昌高速路口到太和镇的公路改造(包括太和大桥的加固和维修);投资1.5亿元配合西昌市政府新农村安置点的建设有一个:太和转山村集镇安置点、麻柳新农村安置点、西昌市开元乡新农村安置点;捐赠100万元用于凉山州布拖“三房”改造工程;捐赠40多万元支持凉山州木里教育扶贫工作。
六、下一步发展规划
根据重钢西昌矿业实际情况,依托所拥有的钒钛磁铁矿资源,重点创新开发钒钛延伸产品。“十二五”期内将进一步扩大采选规模到1000万t/a、低品位表外矿和极贫化矿的开发利用、钒钛磁铁精矿非高炉冶炼即直接还原试验生产线及其后续提钒、钛产业。
“十三五”规划总体目标是通过不断科技创新和研发投入,继续深化钒钛资源多金属综合开发利用,进一步延长产品链,提高产品附加值,使年均工业产值达到200亿元以上。项目主要规划是提高直接还原分离铁、钒、钛扩大规模及相配套的钒钛产业。
重钢西昌矿业远期(2020-2030年)规划将继续延长钛产品链,包括扩大海绵钛生产规模,建立高档氯化法钛白粉及、钒材及钛材生产线。至2030年,重钢西昌矿业将建成完整的钒材、钛材生产基地,以及完整的钪、镓、铬等稀贵金属产业链。
重钢西昌矿业公司将紧紧抓住国家建立“攀西钒钛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的机会,积极引导和推进本地区、本企业的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规划建立国家级钒钛资源研究中心,吸纳国内外高、精、尖各类型人才,创新开发综合利用新技术,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将太和钒钛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和发展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