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钢矿业露天铁矿善用“琢玉之技”,彰显“创新之韵”
为持续发展,引领未来,不断适应复杂多变的钢铁市场形势,以技术创新的始终求变,真正走好企业平稳发展的不变之势。本钢矿业露天矿针对钢铁行业严峻形势,以“琢玉之技”,加强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建设,涌现出了闫晓坤、王俊、李奎生等一大批炉火纯青、远近闻名的矿山“创新高手”。
该矿以劳模创新工作室、职工创新工作室和技能大师工作站联盟为依托,以“培训+培养”模式为辐射,针对矿山技术人才成长和青年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实际情况,在弥补技术“断层”上,他们坚持“深教细育”,挖掘潜力之矿。明确了“名师琢玉”、“工匠琢玉”、“劳模琢玉”、“精英琢玉”四种师带徒模式,建立了师傅带徒津贴制度,实行了徒弟技能晋升给予师傅奖励的激励政策。利用矿山微信、工匠联盟等平台,大张旗鼓地宣传和表彰德艺双馨、教学相长的优秀师傅,全方位地营造“学习光荣”的氛围。与此同时,还给师带徒戴上了“紧箍咒”:针对以往师带徒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践行“精研技艺”,传承技能之脉。补充完善了师带徒协议,增加、细化了禁止条款和处罚办法,加强了协议履行的日常监督检查和阶段性考核,实行激励驱动、督导约束并重,彻底扭转了师带徒、传帮带“传多传少一个样、真帮假帮一个样、带好带坏一个样”的局面,呈现出了师带徒、徒勉师、师垂范、徒争先的新气象。
在培训阵地的营造上,露天矿在该矿领导的大力支持和倡导下,各专业创建了工匠联盟,勤修“垒土之功”,夯实发展之基。为充分发挥技术创新工作室人才“孵化器”的作用,在创建过程中全面实施了“五个一”培养计划:即一是选树一批创新型的领衔劳模,发挥其技术辐射作用,促进团队技术素质的提升;二是引导、扶持一批高技能领军人物,发挥其技术权威作用,通过“班组讲武堂”提升技术“内功”;三是聚集一批“草根”专家,挖掘、推广其绝技绝活,让更多的“金刚钻”能揽“瓷器活”;四是吸纳一批新鲜血液,通过“技术攻擂”委以创新重任,促其锻炼成长;五是凝聚一批有为青年,对其进行重点传帮带,将他们培养成为有知识、有技术、能发明、会创新的高素质职工。
在教育形式的创新上,培育“黄牛精神”,耕耘培训之田。该矿坚持每年组织全员培训和特殊工种复训,推行“三个相当于”:学习相当于工作、上课相当于上班、培训任务相当于工作指标,提高职工学习的自觉性;推广兼工种作业“有证上岗,无证待岗,多证加薪”等学习激励机制,鼓励职工参加“精通一个岗位、熟知一项工艺、练就一个绝活、多学一种技能”的学习和训练;组织了11个专业24个工种的日学月练和岗位练兵比武,建立了职工技能提升和练兵比武活动抽检验效制度,并把职工技能提升与基层管理人员组织开展学练赛活动进行挂钩考核,连带考核,奖优罚差;开拓技术津贴、职务竞聘等多条人才晋升通道,以此构建了“培训、练兵、比武、晋级”四位一体的职工队伍技能提升新模式。
独具“慧眼”的措施,秉持“精研巧思”,优化管理之策。造就了一批登峰造极的“高手”,专业技术人员总数达到了234人,技术工人占到了职工总数的85%,为露天矿脱困发展,闯关突围提供了一支“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技能、技术人才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