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完成的国产铁精矿提铁降硅(杂)的系统研究与实践项目荣获2011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参与并完成鞍山贫赤(磁)铁矿选矿新工艺、新药剂与新设备的研究及工业应用、国产铁精矿提铁降硅(杂)的系统研究与实践发明下吸可控电磁磁选设备与经济运行短流程工艺,实现了国内贫铁矿选矿技术的重大突破。先后荣获2003年中国钢铁协会中国金属学会冶金科学技术特等奖、2004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09年辽宁省科技成果转化一等奖。
首创铁前成本参数优化、铁精矿质量综合评价理论体系,成为我国钢铁和铁矿山企业生产经营技术参数确定的指导性理论。完成的《矿山技术指标实时、整体、动态优化技术研究与生产经营数据采集处理》和《三维虚拟露天采矿系统研究与应用》2项成果获中国金属协会科技进步二等奖,《大型铁矿山企业基于价值链的战略成本管理》获2011年中国第十七届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一等奖。提出国内铁矿资源的合理高效开采、回收及循环利用新思路,并成功应用于工业生产。为国内多达50亿吨含碳酸盐铁矿石的开发和利用提供了技术支撑,对提高我国铁矿资源利用率、降低钢铁原料对外依存度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这项成果在东鞍山烧结厂应用后,年创效2.34亿元,被国土资源部列为示范工程。
开发和应用柱式短流程矿物分选工艺,在国内率先采用浮选柱提高铁精矿技术。主持完成了国家“十五”重点攻关项目《铁精矿提纯》中的子课题“弓长岭磁铁精矿浮选柱和新药剂分流工业试验”,并成功应用于工业生产。获辽宁省2003年度科学技术成果二等奖。《齐大山红矿强磁预选关键技术研究》、《铁矿山排岩系统中高效回收磁铁矿资源工艺及设备研究》获冶金矿山企业协会科技进步一等奖,对国内外贫铁矿山的开发利用具有示范意义。《弓长岭选矿厂贫磁铁矿减排增效关键技术研究与工业应用》获中国金属协会科技进步一等奖。完成了《高台阶开采工艺研究》、《汽车—铁路联合运输工艺研究》、《露天矿分期开采及运输方式研究》、《眼前山矿高陡边坡稳定研究》,《大矿西井运输巷道破坏机理及稳定性研究》等一系列科研成果,分获冶金部科技进步一等奖、二等奖、教育部技进步三等奖、冶金矿山企业协会一等奖。